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28日
梅 花 楼 遐 思
○ 尚林祥
  夏日微雨后,日暮晚来风。我乘着晚凉,穿过水桥畔雨水酥润的古老小巷,信步来到榆阳城东北龙王庙前梅花山下。
  斜阳透过天壁的火烧云,将梅花山头苍劲古朴气势雄伟的梅花楼辉映得金碧辉煌。飞檐斗拱翼然凌空,扉阁流丹凤轩凝紫,风铃摇动神鸦绕飞,似乎在诉说着那悠远绵长的历史。
  据清《榆林府志》记载,梅花山唐、宋时原有一座天界寺。历宋抵金、元后,在铁骑突出胡茄悲鸣的连天烽火中,天界寺被湮没在了历史长河的荒烟蔓草中。
  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延绥巡抚余子俊在长城脚下榆溪河谷依山傍水的榆林庄,以普惠泉为中心设置了榆林卫,上书朝廷将治所由绥德迁驻于榆阳。这位大明股肱、一代能臣,整备军务、凿峡引渠、开市通商、倡学兴教,使卫城榆阳成为了雄踞九边的塞上重镇。
  明正德年间在天界寺原址上建寿宁寺,重修了藏经的梅花楼。《延绥镇志》榆林重修寿宁寺碑记:“自唐人筑受降城,收复河南地,乃榆中与麟、宥诸州皆封属也,寺于时建焉”。相传寺内原有大铜佛和石雕十八罗汉,由于历代的战乱烽火以及人为破坏,如今寿宁寺早已寺毁佛灭,经典散尽。只有那梅花楼依然在风雨中耸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诉说着五百年的兴衰,见证着今日的辉煌。
  梅花楼和山脚下的普惠泉是古城榆阳的兴盛发祥之地。被榆阳人称之为桃花水的禅意深邃的普惠泉,甘甜沁心滋润着古城。这恩润万物的圣流,成为榆阳的生命之源,更是一种被榆阳人奉为龙泉的深厚的图腾文化。
  梅花楼下汇集了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新中国成立初各个时期的历史遗址。普惠泉后坡北侧坐落着文昌宫,宫院内保存有陕北军阀井岳秀捐资修建的八角亭、小戏台;北山脚下是药王庙;梅花楼东北依着驼峰层层向上,呈阶梯式分布着三排近百间青砖箍筑的古窑洞;梅花楼东南高坡上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的大礼堂。这些建筑历经了岁月的洗礼虽略显破败,但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散发着塞上名城古朴苍凉的风韵,铭刻着古老的历史痕迹,诉说着浓郁厚重的文化底蕴。
  梅花楼这颗璀璨的明珠以梅花命名何其雅也。历代那些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凡来榆者,莫不流连于斯。怡情山水赏梅赋诗;临风把酒抚琴浅唱。1938年4月,著名作家老舍随国民党中央慰问团来榆慰劳抗日将士,就曾下榻在梅花楼。
  凭着记忆快步穿过早已无人居住的破败不堪的小院,朝普惠泉方向走去,想顺着普惠泉南侧的盘山石阶登梅花楼,从高处放眼去领略榆阳风物。谁知普惠泉的仿古大门左侧挂着一块不锈钢牌,写着“水源重地谢绝参观”。一眼望去,通向泉水源头的月亮门内的穿廊被一扇铁门紧锁,将普惠泉与世阻隔。
  1928年民国政府在梅花楼、文昌宫办起了全国著名的陕北公立联合职业中学。学校购置了机械设备,办起学生实习工厂,昌文兴工开创了陕北地方实业教育之先河。为陕北乃至西北纺织、制革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
  1949年榆林和平解放,陕北公立联合职业中学的学子纷纷参军。坐着以劈柴、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汽车,随着南下、西进的大军,去接收西安、宝鸡、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的工业,为新中国的工业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陕北公立联合职中响应政府兴办地方工业的号召,将实验工厂一分为二,毛纺专业教师和学员带着毛纺设备与修械所合并成立了毛纺织厂;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联合职中的皮革专业教师李友兰先生,带领着学员将制革设备搬运到上帝庙附近,成立了“陕北榆林新华制革股份有限公司”,从此榆阳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企业。
  1953年联合职中更名为“榆林农校”,成为陕北第一座教授农、林、牧的中专。驼山脚下,梅花楼前,文昌宫内,普惠泉边每天书声琅琅,傍晚农校学子清幽婉转的笛声缓缓萦绕在古城。梅花楼下成为了榆阳最具文化底蕴的乐土。
  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砥砺奋斗,榆林市成为强盛的人口近百万的呼包鄂榆城市圈名列第一的现代化都市,榆阳古城实现了华丽的转身。然而,随着榆林农校搬迁到西沙新区后,这儿慢慢地被无序拥挤杂乱的建筑覆盖,居民的不断外迁使得大量的建筑破败空置,成为了城市发展中被遗忘的角落。
  恢复古城榆阳的历史风貌,被提上了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这块榆阳古城内被遗忘的风水宝地,终于进入了市委市政府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