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我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农村家庭(第一次上户口就这么上的,实际年龄出生于阴历1982年正月十一)。出生时的生活条件不好,而我的体重还能过八斤,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可以量化的外显指标就相对成熟,如今特征更加分明,脸大头发少,头发给脸让出了不少的地,还有进一步默契的可能。
小时候和很多孩子一样,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没想扮演闪光的角色,只是想早一点替爸妈减轻家庭负担!记得小时候我很勤快,至今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如果问小时候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没有留下一张那时的照片;如果问小时候还有什么深刻的记忆,那便是在很多次的梦里,梦到自己能够飞起来(每次飞着飞着就醒了)!当然,还有爸爸送我的第一支钢笔,妈妈为我做的第一身衣服,姑姑给我买的第一块雪糕……
离开家是中学以后,学校在隔壁镇里,一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去主要就是搞好补给,父母对我偶尔叮咛几句,大多时候都是自我管理。我和大部分同学一样,是超过学校录取分数线进入高中的。开始没有学习体育,因为那时脑子里对此还有偏见,直到我多年的好兄弟反复说服,我才决定练习,这也为我后来参军,乃至一生都夯实了基础,不光是身体素质,更多的是吃苦耐劳的品格。尽管最后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与向往的专业失之交臂,但奋斗的青春想起来无比绚丽!
大学后,努力尝试着与社会接轨,去图书馆从书中汲取知识,靠勤工俭学丰富阅历,绞尽脑汁进入兴趣社团,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送给那个阶段的自己。看似充实的生活,但其实不是自己想要的!也许是因为校园的学习氛围不好,也许是生活的节奏太慢,思来想去,我不顾家人反对,离开了大学校园,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血气方刚的绿色集体。
到年初转业时,在军营这个特殊的集体,待了十九个年头。当兵留下的足迹遍布不少地方,不说执行任务去过的,就是曾经的驻地细数也有好几处,从开始当兵的繁华都市上海,到军校学习时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再到毕业后的关中平原陕西,最后整体转隶到充满异域风情的喀什地区。看得出来,一路向西,如果说桂林上学的地方从经纬度上来看没有向西,那就算一个插曲(不能那么较真)。想想从不承认被父母庇护的孩子,到想做出些许成绩证明自己,再到如今都不愿意相信父母的意外离去,最后到组建自己的家庭,沿途的过程百般滋味,每每想起,久久难以平静!
时光飞逝,回到地方转眼快一年了。作为转身的我们,不管自己如何认知,一生已经被划分为截然不同的两段,上半段是军旅,下半段是地方。这样一种转折分明的人生,必然要经历更多的起伏和艰辛。开始就在地方耕耘的人,在一个领域,经过早期的奋斗、中期的积淀,如今早已游刃有余。我们却要以归零的心态,从头开始。说着轻松,实际上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自己知道。但不可否认,人生中最灿烂的年华,留在了部队,是部队生活的点滴历练了自己,成就了自己。脑海中时常会飘过一些记忆,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为了更好地转变角色,近一年来,减少了部分联系,停滞了情感惯性,除了弥补对家庭的亏欠外,积极寻找地方急需补齐的短板,慢慢发现,部队和地方并不是大家说的完全不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沟通协调,吃苦耐劳这些方面依然是地方干好工作最起码的素质要求。能目之所及的风景,取决于自身的高度,人生最好的境界莫过于花未全开月未圆。我从小就有替父母分担的务实品格,有放弃大学安逸生活的不断进取,有扎实的机关基层阅历,我有信心干好下步的工作(省林业局的工作是自己以前未知的,但好在我出生在农村,农村的院子很大,从小对育苗间苗、栽花种草就耳濡目染,自己对此也很有兴趣,当然我现在的工作不光是我这样狭隘的理解)。
思来想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吧!最后愿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都懂得整理自己,断掉不必要的欲望与杂念,活出自我,获得内心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