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7日
理 论
论中国画要凸显时代精神
○ 西安外事学院 李彤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等基本精神元素,经历长期社会实践积淀之后,在特定历史时空形成的社会共识。而中国画作品是否具有强烈鲜明的时代特性,往往又是衡量某一作品艺术境界的重要标识和艺术旨归。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的核心载体之一,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用中国画艺术诠释和凸显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画创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画家在对社会现实生活长期的感受体验思考中,往往会形成潜在的思想意识主导,受某种因素的触发联想,形成强烈的创作冲动,运用自己擅长的笔墨语言元素、表现手法和构成原则,在创作意识驾驭下完成作品。而画家的创作意识又取决于其长期积淀形成的艺术立场和表现“惯性”,这种立场和惯性往往从思想上决定了作品的时代感和精神气象的显在程度。因此,画家需要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潜心求索,不但要表现当代社会人心思进的主旋律,也要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以及给人精神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忧虑进行善意的反思。
  绘画审美的时代性建基于绘画本身对创作者意图和思想的自然呈现,发展于绘画意图、形式表达的完美融合。在绘画中自觉体现创作者的绘画意识,发端于汉末六朝士大夫画家,如早期的张衡、蔡邕、赵岐、刘褒等。稍后以顾恺之为代表的士大夫绘画群体首先在人物画上发起以“以形写神”的绘画意识革命。刘宋画家陆探微,齐梁画家谢赫、张僧繇,北朝画家曹仲达又积极推进了这一变革。中唐以后张彦远提出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五代荆浩对“形真”和“气真”,对“景”和“思”,对“意境”的美学意义的进一步阐发总结,明确了画家精神表达的主客观关系,阐明了主流社会意识、画家个体审美精神与描绘对象在创作理念上的融合统一。宋代基于写实的满构图,精工细密的花鸟、界画和佛道人物,朝廷组织的大型壁画制作工程,开放宽松的文艺创作环境使院体画家、文人士大夫和民间画工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为绘画的时代性成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个世纪初,中国画平民化思潮开启了中国画从古典走向现代的变革,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变革进一步深入推进,使中国画终于演变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画的审美体系构成也发展为“传统文化精神+抒情娱己的笔墨情趣+愉悦大众的高尚意趣+鲜明的时代主流意识特征”的框架,中国画在这一框架下的创作成果已经有目共睹,一些经典作品至今仍旧散发着清新感人的鲜活气息。
  绘画的时代性是画家与作品、作品与欣赏者合理交互的辩证关系。在时代性的号召与要求下,当代中国画的创作依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摆正时代“大我”与个体“小我”的位置
  画家需将自身的艺术理想和时代走向融为一体,不遗余力投入到新时代的洪流中去寻找画题和艺术灵感,以时代弄潮儿的角色高举画笔与新时代发展合流共舞,精心创作具有当代中国精神气象的艺术品,最大程度彰显画家炽热浓烈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情怀,发散现实生活的绚烂意味,呈现时代发展的勃勃生机。
   2.找准凸显时代精神的创作“切入点”
  凸显时代精神的中国画不是对某个主题的简单图解,更不是政治概念的“看图说话”,它要求画家在具备深厚文化艺术学养和丰富技法储备的基础上,练就解读社会百态、把握时代潮流、捕捉艺术灵感的基本功,从而巧妙地将时代精神和个人艺术命运的思考与表达相融合。
  3.创构彰显时代精神的中国画语言体系和审美意境
  中国画作品中彰显时代精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作品思想内涵与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和期望高度契合;作品的形式特征必须和当代人审美习惯相适应;描绘主题必须和时代同步(当代人共同关注的主题,和当代人生活关系密切的共同热点)。在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同时,在艺术上要高度融合统一,这样才能承载和传达时代精神。
  创建具有当代时代精神的中国画艺术语言体系和审美意境,画家需要自己修炼包括价值观、未来观和现实观,才能感受到时代前进的脉搏节奏和情感温度,才能把自己的精神世界融汇其中,这是创建中国画笔墨语言体系的先决条件。把历史传统的积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生活沉淀,提炼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创新语言元素,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擢取闪光的景象,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加以呈现,这样的作品包含着艺术语言的暗示和象征意蕴,与民众的审美需求达到共鸣,才能散发浓郁的烟火气,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