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恒达富士电梯公司董事长钱江明的相识,屈指算来,已有近二十年之久了。钱江明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一个儒商。他平时走在马路上,根本看不出有一副十足的老板架子。与他交流时,他总是十分的和蔼和谦卑,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的,所表达的道理却是十分的严谨。听他娓娓道来,总有一种在接受老
师教学的意味。
《浔商之子》出版之前,钱江明曾与我聊起过动机,他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南浔作为得益于改革开放所创造出来的一个“电梯之乡”,以文字的形式留给后人一个史实的交待。此书出版后,我是第一时间拿到手的。阅读后,我感觉有三个“很好”。
第一,从比较直白的书名《浔商之子》上,很好地表达出了钱江明对浔商精神的一种传承。
从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南浔出现了因经营蚕丝而发家的数百个富商,直到今天,南浔都从不缺少经商的人,是公认的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浔商。兴旺之时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如今的南浔区更是被列入了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那么,什么是浔商精神?南浔素有“诗书之邦”和“镇志之乡”之美誉,明代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宋明清三代有进士达四十一名之多。近代的浔商,也可从张静江故居中的大厅“尊德堂”的抱柱联上看到:“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在这种教育思想的熏陶下,第一代的浔商之后,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如刘镛之子刘锦藻花二十年时间编撰的《续皇朝文献通考》四百卷,成为研究我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十通》之一。刘锦藻之子刘承干费时十多年,斥银几十万两,收集四方珍本秘籍,建造“嘉业堂”藏书楼,成为“民国藏书第一人”。还有,周庆云致力于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编辑,不仅编纂了《莫干山志》等一大批地方文史著作,还编纂了《南浔志》六十卷,被史志界称之为“周志”。凡此种种的浔商人特有的浪漫与才气,充分说明了南浔是一个自古文化底蕴深厚的好地方。浔商们生长于斯,大多是幼而家贫而好读书,加之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消化成为自己的思维和行动的原动力,构成他们经商和处世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带有传统儒商特征的浔商精神。
在这本书中,人们可以很好地从《浔商之子》的主人公钱江明身上解读出所传承的浔商精神:诚信为本、自强图新、以义制利、尚文重教、仁民爱物、博施济众等良好的道德风尚。也就是凭借这诸多的内涵要素,从而支撑起了浔商们的思想规范、行为规范、处世哲理和进取精神,其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熔铸与凝结。
第二,通过陕西作家高鸿的笔墨功底,很好地诠释了钱江明的传奇之路。不妨先摘录几段描述:
写景——“芦苇沿着陡埂的河岸边长了一大片,茂密地遮住了水面;芦苇茎秆高直,芦花毛茸茸的,缀在苇稍上,宛似苕帚。风吹拂时,苇丛窸窸窣窣地响,像千万秆芦苇在细语。钱江明喜欢拔出芦花秆玩耍……”
写事——“钱江明扛着200多万元的债务,再拿出自己的积蓄给厂里50多名员工如数发放了工资和年终奖。安顿好员工后,钱江明的口袋里只剩下几百元了。”
写人——“也许是见惯了世间百态,钱振华(钱江明的儿子)看起来很平静,似乎那些艰难的过往是别人的故事,他讲起来轻描淡写,一点儿都不激动。他的经历可谓坎坷,然而在他的脸上,很少能看到岁月留下的沧桑,更多的是一种成熟的坦荡与从容。”
在描述钱江明青少年时期的成长之路时,如艰苦的童年往事、考学的曲折波澜以及湖州工专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等,生动有趣,情感细腻,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在讲述钱家父子三人勠力同心、艰苦打拼的创业之路时,作者又不乏结合自然的环境场景、生动的故事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与刻画,完全符合文学的写作重点是写人,是践行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要求,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钱江明面对挫折矢志不移、百折不挠、踔厉奋发的浔商精神。我们说,钱江明是一个崇文尚艺(即对知识的追求,做产品时的工匠精神)、气质儒雅的浔商代表人物之一,一点也不为过。作者成功地从文化的层面挖掘出了浔商们在艰辛创业、锐意进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意蕴。
第三,《浔商之子》的出版,具有很好地将浔商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的现实意义。人们常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我细细想来,充饥的面包是物质的,而想到要去做面包却是精神的。所以,这句话的前半句是物质的,后半句是精神的。一个人,无论你的出身条件是多么卑微,成长环境是多么恶劣,创业的过程是多么艰辛,只要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充满激情,就有可能成为像钱江明一样的追求精神的实业家。光想着人生在世应及时行乐的物质追求,那他的人生境界是十分低级的。而当拥有了面包,想着去与他人分享,就会提升你的人生价值,自然会丰富你的人生境界。《浔商之子》不仅仅是在讲述钱江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创业经历,他也是无数个浔商人的缩写,是新时代浔商人的写照。通过《浔商之子》的出版,相信一定会将南浔这个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影响力辐射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