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镇巴,到了青水。
青水是汉中镇巴下辖的一个镇,镇管着九个行政村。脱贫攻坚前,镇子是国家级深度贫困镇。九个村子中的丁木坝村、仁和村是两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其中的丁木坝村是我们单位的包扶点。丁木坝村地处巴山深处,距离镇上还有近30公里的山路,全村一百八十三户人家散落在几条沟底和坡地上。就自然风光而言还是不错的,然而就生产生活来讲就比较困难了。经过多年各方面不懈的努力,村子改水通电修路,目前,丁木坝村依然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帮扶村。
到丁木坝村,必须经过镇政府门前那条公路,这就形成了一个工作习惯:入村前,先要在镇政府坐坐,听听镇上的领导介绍情况,了解一下村子的状况。这对于帮扶工作,尤其是在帮扶工作中获得镇上的支持非常难得。在与镇上领导的接触中,我发现,镇上的同志不仅能干会干,而且还很会讲青水的故事。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故事。而我每次听完,心里便会涌出不同的感受。久而久之,青水的那些故事便牢牢留在了记忆里。青水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到青水不听故事,应该说是一种遗憾。
青水的故事,是从“中国最北苗乡”开始讲起的。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苗民生活的地方以西南地区的贵州居多,遵义、安顺、凯里等地相对比较集中。其实,历史上受各种因素影响,苗民的生活总是处于颠沛流离之中,青水的苗民就是清乾隆年间,为了躲避战乱由遵义一带迁徙过来,定居在了青水的洞穴中。雷家寨苗民洞穴遗址便是历史的见证。
离开山高险要的雷家寨,往山外走,在朱家岭村可以见到新建的苗民新村,一幢幢富有苗族风格的吊脚楼展示着苗乡的变化。在营盘村苗族文化陈列馆里,身着漂亮苗族服装的小姑娘,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随着她的讲解,青水苗民的历史,以及这些年的发展历程一览无余,脱贫攻坚使得苗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这次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以苗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业在青水的快速发展。崭新的游客中心已经建成投入使用,镇上还有了叫“苗乡大酒店”的接待设施。尤其是新引进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作坊,已经有精美的作品售卖了。“吃苗餐,喝苗酒,跳苗舞,观苗居”等苗家特色旅游渐成规模。
乡村振兴是个大课题。青水就是要在“特”字上做文章,下功夫。要让游人在青水体会到“四个一”:睡一晚好觉,吃一桌苗餐,看一次演出,带一件特产。青水乡村振兴的路子越来越清晰,信心也越来越足。
夫妻树的故事是青水人常挂在口头最为津津乐道的故事。在我听来,夫妻树的故事既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也是一段道德教化。据说清道光年间,青水突遇山洪暴发。村中李姓夫妇为了全村人的房屋田地及安全,毅然推垮自家房屋以疏通洪水,为此,夫妻二人也殒命于洪水之中。然而,洪水过后,村民对他们的义举未曾有丁点感恩之情。李姓夫妇俩的怨气幻化成蛇妖,经常出没骚扰村民。后经高人指点,村民顿觉醒悟,修建感恩塔铭记。感恩塔落成翌年,夫妇俩魂魄得安,化作一棵高大的夫妻连理树。夫妻树,两干合抱,时常有灵蛇出没,又名灵蛇古树。在距夫妻树百十米的地方,有一个约五十平方米左右的方形坑,四周用石块围砌,坑中间矗立着奠基的石柱。这是感恩塔的基坑。遗憾的是塔身已经荡然无存,甚至没有人还记得塔的模样了。
夫妻树的树种为巴山松,是国家二级保护树木。树龄有近五百年了,高达36米。可惜,我无缘见到它站立时的样子。五年前的清明,一场狂风暴雨之后,夫妻树倒了。我见到它的时候,它就横卧在山坡上。粗大的躯体犹如一条蛰伏的苍龙,又如李姓夫妇二人的躯体,相拥入眠,守护着青水。
青水的人朴实好客又不善言辞,一茬接一茬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在镇村两级坚守一线,没有年节;还有那些像吴琼一样返乡创业的有志青年;还有就是像刘永红那样的村致富带头人。
返回县城的路上,夫妻树的场景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舍小家为大家、忠贞不渝、知恩感恩,这不正是人应该具有的品德,不正是夫妻树的故事想要表达的寓意吗!我欣喜地看到,在夫妻树倒下的树根旁,有几棵幼小的巴山松,它们虽然稚气未脱,但却是翠绿挺拔,一副昂扬向上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