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由汉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文史学者李振峰创作的长篇历史纪实文学《天汉丰碑——汉中廉吏前贤故事》,近日由三秦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发行。书内辑录了汉中历史上的张骞、李固、诸葛亮、张鲁、吴玠吴璘兄弟、文同、严如熤、王世镗等28位为国家建功、为百姓造福的仁人志士的廉洁故事,作者用文学的笔法描写历史,选择廉吏的事迹讲述故事,以故事的形式来传播精神,是一本值得品读和珍藏的好书。
二
宋朝北、南交替之际,川陕汉中一带,成为“极具战略意义的军事要地”。按照该书作者说法:“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吴玠、吴璘两兄弟率军来到这里,他们英勇作战几十年,扭转了金军肆虐的被动局面,为南宋延续奠定了基础。”全文读来,吴氏兄弟率军抗战对于整个国家的意义,如此评价,是站得住脚的。
汉中处于我国腹地,居然成了民族级别的战争前线,历史上似乎前所未有。据作者陈述,吴玠吴璘等将领,面对气势汹汹的金军,在此打过多次大仗、硬仗、胜仗,着实令人无限感佩。一次,与王蓬、振峰诸位大家踏勘褒斜道,王蓬兄指着不远处一处山隘,说这里即是宋军大胜金兵之武休关。此处关隘狭窄,流水湍急,正是伏击战的合适地界。拜读振峰先生大著,得知详细,对先辈智慧及勇烈,更增添无限感佩。人们一般认识,以为宋朝重文轻武,其实,“武”是时代特殊,“文”才是社会正常。吴氏兄弟在汉中抗战数十年,护卫了西南大半江山,给我们极深启示。
三
吴玠、吴璘、张骞、李固、诸葛孔明这些有全国影响的人物之外,《天汉丰碑》一书,作者还从正史,县、府志书中寻迹梳理,介绍出数位不常为人们关注的廉吏前贤。他们的事迹,读来同样让人感佩动容。如清道光年间倡修汉中“钟鼓楼”的知府杨名飏,一是重视水利,上溯数千年,皆以农耕为本,水利为其命脉;二是“推广桑蚕”,汉中当年可供植树的地方很多,植桑养蚕,就是为民谋福利。
杨知府功绩还有“大种洋芋”。据资料,“洋芋”进入中国福建一带,大约在明万历年间,之后渐向全国扩张。按史学家史景迁的说法:“虽然西方的农作物传入中国是在明朝晚期,但是真正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却是在清朝。”他给了一个数据:“清朝的人口爆炸——从十八世纪早期的一亿五千万增长到十九世纪中叶的四亿五千万——如此剧烈地增长,影响了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时人口暴涨,洋芋的引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时社会,官员们是传播新事物、引领新观念的紧要载体,也是新事物得以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作者写杨名飏“下大功夫推广种植洋芋,使汉中成为全省洋芋的主要产区”。杨公升任陕西巡抚后即发布种洋芋谕令,印发了其起草的《种洋芋法》。《种洋芋法》中对如何选地,如何切块如何收获、煮食及如何保藏……均作了细致解说。一位巡抚,倘未参与种植,万难写得如此具体入微;其次,没有为民谋福利之信念,他或许不屑于作这样的《种洋芋法》,这篇文字表述的方式,今天种洋芋者仍然沿用。汉中人应当记着,我们“好”的这一口,是近两百年前杨知府的功劳。
四
当时官吏大都是科考入仕,他们学习到古籍经典的内容,长久以来,内化为他们的为官之道。《天汉丰碑》一书介绍的多位官吏,譬如驻守汉中十八年的严如熤;倡修钟鼓楼的杨名飏;曾任职沔县、定远(今镇巴)的马允刚;曾任留坝同知的陈文黻……他们大都重视教育、兴学建校;几乎都筑堰修渠,兴修水利。后来为百姓称颂之官吏,除去本身廉洁,史志更多记载着他们的功绩,这成了当时乃至今天判断官员优劣的基本指标。
言为心声,《天汉丰碑》作者振峰先生在该书封底,征引了这样一节文字:“州县为亲民之官,知府有表率之责。若亦不念切民瘼,躬先刻厉,能不有忝厥职,自负初心乎?”这是曾任汉中知府杨名飏《寓汉南同官书》中的句子。笔者认为,表达了作者对所有为官者皆应具备这般“初心”的期望。
振峰先生在描述对汉中有贡献的古人时,常用到如对先辈之敬称。譬如记叙南宋功臣虞允文,行文之间,常称“虞公”;写记在西乡、城固为官且留美名的王穆时,最后一节,以“王公”结语(在笔者看来,这是情不自禁);为严如熤记传时,几乎通篇敬称“严公”;写记杨名飏时,也通篇尊谓“杨公”……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著者将此书命名《天汉丰碑》,他是将这批建功于世、造福生民的官员,视为“丰碑”式人物。正因为有此认知,作者落笔,满怀激情,思潮奔涌,文字通达快畅,极富感染力。在笔者看来,作者是用手中之笔,凿刻这一群像,且成功凿刻出一方立于汉中大地山川的人间“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