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7日
古镇安仁
○ 张焕军
  一早去户外散步。街道上几乎看不见人影,与昨晚热闹的人流相比,甚至有点寂寥。街边不知名的花儿开得正浓,立在枝头鸣叫的鸟儿,一刻不停地飞来飞去,由一棵树转而飞向另一棵树。忙了大半夜的商家还在休息,旅行的人也处于休息之中。
  傍晚到的安仁古镇。我是从广元过来的,经过了绵竹、旌阳等地。因为参观景点的需要,一段时间里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一段时间内又穿行于乡野市镇之中。田野绿油油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天府大地到处是美的画卷。这是大疫之后迎来的首个春天,一切是那样的质朴自然。
  曾多次来过四川。最早的一次是1983年夏季,大学中期实习。最近一次是2020年初夏的江油李白故里行。每次都能感受到川人浓烈的烟火气息和悠闲的生活节奏。他们把日子过得像川菜一样,麻辣辛香,有滋有味,油汪汪的。这次年休假,在地方选择上,衡量来衡量去,最终还是定下去成都平原走走。原因也简单,一是川菜的诱惑和对川味食品的喜欢;再一个是想看看给儿时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收租院》。
  安仁古镇处于成都平原西部,是国内古镇类中少有的5A级景区,在成都周边众多古镇中之所以声名鹊起、与众不同,关键在于其文化旅游独具特色而其他地方是无法比拟的。
  安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即公元620年。当时的县名叫安仁县,县治所在地就是现在的安仁镇。历史上,安仁出过许多大人物,尤以刘氏家族为代表。刘氏家族庄园群落更成为古镇最富特色的历史建筑。
  八点的时候,街道上、马路上陆续喧嚣起来。店家开门迎客,游人出来吃早餐。一辆辆大巴载着研学的学生来到古镇,一个个旅行团在导游小旗的引导下走向刘文彩庄园,走向建川博物馆。我也往回走,收拾行囊准备开始一天的参观活动。
  历史上,安仁辉煌过,亦衰落过,起伏往复。清末,刘氏家族在此兴起,直至后来民国时期主政川务。那时的安仁车马往来川流不息,达官显贵云集于此,那是安仁最高光、最耀眼的时期。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到了近代安仁逐渐没落了。
  在我看来,安仁再次雄起,主要得益于两个事件:一件事是1964年6至10月间创作完成并在刘文彩庄园内展出的大型群雕《收租院》。《收租院》的展出使得古镇名声一时大噪。在那个特殊年代,刘氏庄园群落能够完整保留而没有遭到毁坏,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收租院》的创作。另一件事是2003年5月开始建设的“建川博物馆聚落”项目。如果说,《收租院》使得安仁古镇出了名,一度崛起,那么“建川博物馆聚落”项目则使得安仁具有了极大的文化内涵,再度走向辉煌。
  泥塑群雕《收租院》的诞生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的需要,一经展出便引起很大轰动,刘文彩也因此被世人所知。回过头来反思,农耕时代的中国农村乡绅治理结构是乡土中国流行了上千年的政治选择,随着革命的兴起被淘汰也属情理之中。泥塑形象逼真、感情饱满,用当年雕塑专家的话说,“原仅希望雕塑一组反映地主阶级罪恶的展览模型,没想到带来的是一件震撼的艺术品。”
  刘文彩庄园群落与建川博物馆聚落只隔了条马路。在我眼里,建川博物馆聚落就是个大公园,在里面参观,有种像是2010年在上海参观世界博览会的感觉,走得两条腿疼。三十多个主题馆,当天是不可能一一走完的。
  博物馆院子里到处是研学的学生,看到他们,仿佛看到了小时候到烈士陵园参观完后的情景,像是一场安排的春游活动。樊建川先生,当兵,当大学教师,当政府市长,经商,创办建川博物馆,可谓经历丰富。今年是博物馆建馆20周年,它已经成为安仁古镇的新地标和符号,这是市场大潮的产物,是古镇新生命力的代表。
  临近下午三点走出了建川博物馆大门。由大门到公路边要走很长一段距离,这样的设计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想告诉人们收藏之路的艰辛。回头再次凝视大门四根柱子和横眉上的话语,感到了一种正大气象。四句话从左至右分别是: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安宁收藏灾难。横眉是:博物休闲,身心双安。
  在古镇呆了一个晚上一个白天。然而,对于“安仁”我有了自己的认知。子曰:仁者爱人。又曰:仁者安仁。我理解:仁而爱,爱而安,安而仁。如此,方能身心安宁。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一个轮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