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宝鸡有“横渠四句”,宋代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渭南有“四知先生”,东汉廉吏杨震所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蓝田有师从张载的一门四进士“蓝田四吕”;商洛有师从荀子的“商山四皓”。相较前两者的妇孺皆知,后两者却是近乎被遗忘的巨大存在。
王家民先生的长篇小说《商山四皓》,以对话千载的勇气完成了一次“喊山”之举。呼出“四皓”这样一组中国历史上处于秦始皇与汉高祖两大显赫帝王之间的传奇人物,有关四皓的史料与传说,历代不乏著书立说者,但多少有些语焉不详、形象苍白,在小说描述的历史场域中,四皓人物既生动鲜活又个性鲜明。林泉高致,超然物外。
莫道商山文脉深,风追四皓惟此君。一位秉持传统笔墨的画家,在其年逾花甲卸去繁冗之后,回归赤子之心,历时十载,以文学艺术的方式完成了对先贤与母土的一次深情致敬。就像是《圣经》里的《出埃及记》,商山四皓的一度“出商山记”,两度“入商山记”,由拥戴秦始皇到萧然离朝“护书”而隐,到拒绝汉高祖刘邦,再到辅佐刘盈扶危汉室于即倒,携手稳定了汉初政局后又悄然离去……四皓的抉择给历史留下了值得深思又耐人寻味的谜团,仿佛重重迷雾,有人称道,更有人不解其“护主”之举,善于翻案的杜牧诗曰:“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对此,历代史家学人不无质疑。历来成王败寇,谁会替代“四皓”回到人之本、家之本、国之本?“四皓”的源流根本何在?音容笑貌何在?言谈举止何在?传奇故事何在?
长篇历史小说《商山四皓》的可贵处在于,从血脉深处生发的情感认同,并借助这种强大的情感认知,再现了四皓身上“愚、神、刚、正”的人格力量。在庙堂与江湖之间,围绕四皓铺开的关系大网,从伦理争辩到良言劝善,或疾或徐,或张或弛,却总有一种家国情怀与热血情结熔铸其间,尤其是细密织入的或血泪,或英武,或旷达的历史人物及重要场景。凡此种种,积细积微、至情至性,是大开大合的大争之世大显大隐,既是浓墨重彩的一曲浩然长歌,又是打马绝尘的一抹远山淡影。
王家民先生笔下的商山四皓,化山为神,卧松饮雪,成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高山峡谷,如虹飞瀑,入潭成溪,汇流成海,涤荡人心。呼出四皓复照商山,山高月小,依然如炬。商山四皓堪称中国历史“千年雪翁”,雪落千年,光照亦千年。
(作者系陕西画报社创意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