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有个传统习俗,就是每当农历腊八节一过,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备办过大年的传统吃食,这其中最要紧的就是油胡兰儿、油糕、黄米馍馍等。地处陕北中心位置的清涧县,其风俗人情、风味饮食可以说统揽陕北南北部,是陕北特色小吃集大成的地方。清涧油胡兰儿就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陕北美食。
在陕北,人们习惯把圆圈状的东西叫“胡兰儿”,比如“铁丝胡兰儿”“绳胡兰儿”等等。顾名思义,“油胡兰儿”就是一种用油炸制的圆圈形状吃食。清涧人把过大年前做油胡兰儿、油糕、黄米馍馍等统称为“淘馍馍糕”。黄米馍馍是用硬糜子磨成面粉,和好面后包上红枣豇豆馅蒸熟而成,油胡兰儿、油糕则是用软糜子磨面制作,然后炸制成香味诱人的熟食。
这些风味美食里,要数油胡兰儿外观色泽金黄、口感软糯甜香,最受大家喜爱,但是做起油胡兰儿来工序也要复杂许多。做油胡兰儿首先要选当年产的新鲜软糜子,在石碾上脱去壳,淘洗干净,沥干水分,再次在石碾子上碾成糜子粉,然后将一半儿糜子粉用开水烫熟,晾凉后放入“老酵子”,再将备好的另一半儿糜子粉掺进去,搅拌在一起,加入上年留好的“老酵子”,揉匀到偏软,放入盆中发酵后,再捏成一个一个大小适当的面球,用石头盖压成薄厚均匀的圆饼状,最后用“顶针”在中间扣出小圆孔,一一摆放在秸秆匾子上,全部做好后烧油下锅炸熟,金黄酥脆、香甜扑鼻的油胡兰儿就做好了。
小时候,我生活在清涧县城南二十余里外一个叫梁家岔的村子里。记得每到临近大年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做油胡兰儿、油糕、黄米馍馍,每次做好都会装满两个大粗瓷盆,送到下院一孔平常专门存放农具、杂物和粮食的“寒窑”里,用石头盖儿压得严严实实冷藏起来。那时候,做好的油胡兰儿一般自家人轻易是舍不得吃的,总要等到正月里,用来招待到家里互相走动的亲戚们。当然,遇到收成好的年景,也会多做一些,这样家里人也可以多吃一些。
做油胡兰儿的时候,很多爱好人家还会有一些讲究,首先是在做的过程中要远离各种肉类,不能沾上“荤腥味”;再者就是洗手时要用淘米水,不能沾上香皂等“脂粉味”;还有就是从选料到碾米制作的整个过程中不能沾“杂质”,也就是不能掺入其他谷物豆类等。这些都是防止做出来的油胡兰儿“串味”,以保证有着地地道道的纯正糜子鲜香味道和绵甜口感。
在过去的年代,人们在过大年时做油胡兰儿,可以难得地“奢侈”一次,用平常舍不得吃的“香油”炸制美食,享受一年辛勤劳作后收获的喜悦和甜美的回味,其次,油胡兰儿还有着祝愿全家人团团圆圆、生活甜甜蜜蜜的意思。
清涧油胡兰儿如今已不再像生活困难年代那样,是难得品尝的奢侈品,过大年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去购买礼盒包装的成品,大家都会把油胡兰儿作为“乡情家味”来品尝和馈赠亲友,吃的是一种美好的记忆、一份美丽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