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我回家往返途经一个叫做“望人腰”的村子,位于武功县长宁镇与贞元镇之间。当年,正值青春懵懂的我惊诧于乡村地名的雅致,这富有诗意的村名让我望文生义,浮想联翩。
唐代诗人温庭筠《相和歌辞·张静婉采莲曲》中“抱月飘烟一尺腰,麝脐龙髓怜娇娆”的诗句,形容女子身材纤细,婀娜多姿,修洁有度,揭示年轻女子最具风情的身体部位莫过于腰肢,唯有小蛮腰才能衬托出身段的凸凹有致。“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的家姬樊素、小蛮因此诗句成名,由此,细、瘦、纤、柔的小蛮腰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诗词歌赋中古代年轻女子婀娜多姿美的基础。
武功县本地的同学告诉我,“望人腰”村因其地势得名。该村地处周原东部的渭河台地上,古时原面多南北方向河道沟壑,“望人腰”村房舍沿沟壑两岸半腰布局,其地势低下,遥看大路上往来行人,仅及腰部以上,“嬛嬛一袅楚宫腰”,故名望人腰。对于此说,我不以为然。
30年后,由于工作需要,《中国社会科学报》筹划“中华文明起源系列报道”,我开始对周原进行探访,再次关注这一区域的历史和“望人腰”地名由来。
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方志。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地方志记录一个地区演进的历史信息,全面汇集反映一个地区变迁的历史文献。为探究“望人腰”地名缘由,我查遍《禹贡》《括地志》《地理志》《水经注》《寰宇记》《武功县志》,一无所获。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已故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史念海先生曾说:“当时渭河、沣河、潏河都可行船。”《诗经·大雅·大明》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说的是文王亲自到渭河之滨,聚集船只做浮桥。当时不仅渭河水量大,而且在其南北还分布着大大小小一二级支流,以渭河为中心,形成一个不对称的羽状网水系。
长期驻扎在此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宋江宁告诉我,在历史、地理上,有一个大概念上的周原,是一个非常大的范围。地域范围包括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的大部分,兼有宝鸡、眉县、乾县三县的小部分。它北倚岐山、南临渭河,千河和漆水河分别由东西两侧流过。整个原面东西延袤70余公里,南北宽20余公里,面积广达1000多平方公里。
武功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从北向南呈阶梯跌落,分为一、二、三道塬,由山前洪积扇前缘地带和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三种类型构成,属于历史上大周原地区,紧邻周原核心区。从地质构造、地理生态的视野观察,武功位于山前洪积扇之间顶部洼陷区域的渍水地带。《武功县志》记载:武功有山原七,川六。太乙山属盩厔,太白、武功两山与衺谷水属郿,五丈原属岐,三畤原属扶风。
东原在县东,其南与雍原相直,或曰,通西原皆谓雍原云。
雍原即县西原,城所附者,古周原也。凤冈者,原北行冈也。
武亭川,县川也。其南十二里古川口,葢漆水川也。
“望人腰”村地处武功东原,属雍原东延地带,附近有《诗经》记载自西北向东南两条著名河水——漆水、沮水。
古语云:“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人类为了生活的便利,都是滨水而居,有利于生活和农业开发。采访时,周原遗址考古队长王占奎告诉我,古人为取水方便,多选择居住在河谷两岸低凹地带。冬天可遮挡寒冷的气流,春天可迎纳和暖的春风。周原出土的许多青铜器遗存,相当多数为大雨后,经雨水冲刷,在壕沟两岸中间裸露出来,被当地村民所发现。武功县城(今武功镇)选在漆、漠、湋三水汇合之处,类似周原遗址核心区。而“望人腰”村就在武功东原,宋时武功东原属高望乡,统高望里。
去年夏天,到访省地方志办公室,无意间发现,嘉庆甲戌年刊行的《续武功县志》出现“望人腰”村名。在该志书的武功县图中,“望人腰”村东距长宁镇约10里,西距贞元镇约10里。
民国《武功县志稿薄》在“市镇村堡”一节,出现“望人坳”村名。
世间万事万物,只要有了念想,便会念念不忘。年过五十,探得“望人腰”地名由来,哑然失笑。
“望人腰”实乃“望人坳”之讹传。“坳”指地势低凹的地方,古籍中的异体字有“㘬”“㘭”“垇”“黝”。在关中方言中,“坳”与“腰”声韵全同。从内涵来看,“望人腰”更为形象,富有诗意和幽默感。基于这两个原因,“望人坳”为“望人腰”所代替也就不难理解了。至于“望人坳”地名始于何时,同宋代设的高望乡、高望里有何渊源,尚需进一步探究。
美人杀人不用刀,勾魂摄魄全在腰。北宋词人柳永的“酥娘一搦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莺惭巧舌,柳妒纤腰”,把小腰细软夸张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