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01日
春节走亲戚
○ 闫曙
  小时候,每逢过年,最喜欢随父母回老家走亲戚。
  快过年了,爸爸妈妈把攒了一年的布票、粮票拿出来购买年货,除了我们过年的吃食、新衣服,还会准备充足的年礼和压岁钱,走亲戚用。过完小年,爸爸妈妈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就带着我们姊妹几个提着大包小包行李赶火车、挤班车,赶在年三十前回老家过大年。
  过年走亲戚除了挣一份压岁钱,最主要的是为了饱口福。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逢年过节随父母走亲戚,总能吃到许多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炸排骨,蒸花馍,卤酱肉,甜米饭,水果糖,必不可少;平常很少见到的鸡鸭鱼肉,家家户户都能摆上桌,可把我们这些小馋猫们欢喜坏了。等到填饱肚子,兜里再装上几毛几块压岁钱,我顾不上跟围着火塘烤火打牌的大人们打声招呼,就跟着堂哥堂姐们在村里子疯跑,放炮仗,划甘蔗,跳皮筋,打沙包,看大戏,哪儿热闹哪儿去。
  时隔几十年,走亲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亲戚家特有的小吃。那些不同的吃食,成了我记忆里最深刻的味道,余味悠长。最好吃的是姨婆做的豆瓣酱,最抢手的是小舅妈蒸的面皮,最难忘的是大妈煮的酒米疙瘩汤,都成为我年少时期最独特的美味。
  如果说小时候跟父母走亲戚是为了饱口福,赶热闹,那么长大后陪父母走亲戚,才懂得什么是亲情,什么是乡愁。
  父亲去世后弟弟妹妹还小,母亲因为生计,回老家的时候不像以前那么勤了。我工作后的第一年春节,母亲特意嘱咐我陪她回一趟老家。母亲先指导我怎么准备礼品,西乡的牛肉干、变蛋啦必须备一样,然后回到老家,再在当地的商店挑选几样。家中有老人、小孩的,配上糕点或者罐头水果;爱喝酒的,白酒要买一瓶;有抽烟的,就准备一条烟。要走的亲戚家必须备上三色或者四色礼,还要准备一些红包,那是给孩子们的压岁钱。
  回到老家安顿好之后,母亲就带着我挨家挨户走亲戚。多年未谋面的亲戚们见到母亲自然是分外亲热,叫着父母的乳名嘘寒问暖,一聊起来前三皇后五帝地没完没了。我静静地坐在旁边,听他们讲村子里的人和事,还有父母年轻时候的故事。母亲时而神采飞扬,时而泪水涟涟。那一刻,我似乎重新认识了父母,儿时的记忆也迅速在脑际一一回放。
  天气好的时候,母亲会带着我在村子里转悠。村子变了,新房子越来越多,新建的广场和商店越来越美,可母亲依然怀旧:哪儿是大场,哪儿是庙台,哪条路通往村里的老井,哪家的供销社小卖部卖的糕点最好吃,哪家养的狗最凶,哪家出了个大学生,哪家婆婆爷爷已去世,哪儿的山头埋着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后来,我们成家有了孩子,母亲年纪越来越大,直到生病、去世,老家的亲人越来越少,我们回老家走亲戚的时候也越来越少了。拜年都成了线上进行时,大都是发短信打电话。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无论农村还是城市,走亲戚的现象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了。然而,每到春节来临,我依然会怀念那些年走亲戚的忙碌和快乐。有机会的时候,我也会和老公自驾车回一趟老家,后备厢里必然要装满一车礼行。我和老公不会忘记像母亲一样,带上几色礼去看望亲戚们,见到新添的孙子辈,也会发一份大红包,然后,在村子里转一圈,寻找儿时的记忆。虽然我们熟悉的亲人越来越少了,老家再也不会有我们小时候的热闹劲儿了,但是那些土地和老树依然在,那里收藏着父母和我们童年的笑声,那里有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