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家道的白菜没筋筋,仓颉庙的萝卜没芯芯”,被称为岐山冬藏蔬菜中的上品。每逢冬天来临,农村人就开始储存白菜、萝卜和大葱。这些老百姓买得起、吃得起的普通菜,也叫大路菜。别小瞧它,千百年来,它们令老百姓百吃不厌。历经守在深闺,到走上集市,再跑往县城,再运往城市,论棵买的白菜竟然一路风雨,登上了宾馆和酒店的大雅之堂。其实,岐山河家道的白菜,留下了令人回味的记忆。
《诗经》所言“周原朊朊,堇荼如饴”之地,就是河家道。河家道的河,就是贯通岐山塬东西的小韦河。两岸土地肥沃平坦,潺潺流水,南北高,两塬夹一川,气候温润,适宜白菜生长。下地一粒籽,可长十枝苗,令多少农村人羡慕。也因其土壤中富含铁、锌等微量元素,一度长出的白菜远近闻名。
初冬,岐蔡公路两边的菜地里,清秀白壮的白菜,像威武的士兵列队,给庄户人报告丰收的喜讯。外表青绿、内心瓷实、既粗又重的白菜,可称得上上乘质量。朴实、憨厚的河家道人,按传统方法勤劳耕作,农家肥、草木灰、油渣作佐料,种出的白菜有着独有的特色,吸引着四州八县的菜贩子。来得晚的,会后悔预定时下手迟疑了。
专家考证,白菜古称“菘”,北魏贾思勰对白菜有“菘菜似芜菁,无毛而大”的描述。白菜经历数千年,烹饪手段不断翻新,出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名菜,喜爱它的“吃货”众多。白菜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咳。传统中医往往将白菜用于治疗感冒、发烧、支气管炎、咳嗽、便秘、小便不利、冻疮等病症,均有不错的疗效。药食同源的白菜加深了它与人们的亲和力。
白菜以价廉物美,老少皆宜受到人们喜爱。
记得小时候,秋季河家道的白菜长到一筷子高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给它扎腰带,就像给减肥的女子腰上系上宽宽的布带。选用一束稻草扎在白菜的下腰,再往上接连扎两三道,下面的紧上面的松。顽强生长的白菜,似乎不愿外力的束缚,几天光景腰身就膨胀了,把绑扎稻草留下的空隙挤得密密实实。父辈们说,这个时候,白菜昼夜往瓷实里生长,似乎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大约半个月后,一个个白菜悄无声息地变得壮实无比,有的如同石头般重。每逢此刻,老爷爷扌周着旱烟袋的脸上笑开了花,额头、脖子上的皱纹也舒展了许多。
霜降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储存白菜。一斤几分钱的白菜,从地头拉到家中,在靠近阳面土墙根辟出一块阵地,将白菜挨个排成队,周边围上玉米秸秆,再将白菜挨个往上垒。垒上几层后,再给上面盖上一层厚实的玉米秆或稻草,既要保温透气,还不使白菜受冻。庄户人花费甚至一天工夫,就为的是给白菜建一个规避风寒的窝,保证白菜从冬天能吃到春天。白菜切丝凉拌、水煮凉拌、食盐腌制、炒烩白菜、醋溜白菜等等,没有筋筋的白菜与全身透红的红萝卜成为黄金搭档,煮、炒、炖出色香味俱佳的菜品。那时,很少会有大肉、油星,更谈不上鱼鸭,但庄户人用辛劳和智慧,烹饪出的白菜别有一番风味,成为一代代人冬日里的美味佳肴。
河家道的白菜内涵丰富,营养价值高。维生素C、核黄素的含量比苹果、梨高好几倍,锌也比肉类含量高,身体虚弱的人都爱这一口。
河家道的白菜便宜却营养丰富,怪不得自家产的白菜即使地头客商排成队亮出票子,要打包拉走,他们也要给亲友送、给尊贵的客人送。因为它虽身贱,却内心实在,能给人带来健康。生态环保、无污染的白菜,比钞票更有价值。然而,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那一棵白菜虽解了馋,却没有让劳作的灰布衫变成新的模样。
时代在变迁,如今,岐蔡公路边的河家道的白菜田,已被生态凤鸣湖替代。一湖碧水,映照着农民日益富裕的生活。远处肥沃的土地上,绿油油的麦田和硕果摇枝的果园换回的钞票,把贫困户的腰包填满。一排排白墙蓝瓦的农舍和门口游园里绽放的腊梅,折射出脱贫户五彩的生活。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让新品种的白菜走进深山,继续丰富着人们的餐桌。
一棵白菜,一种回味,一种传承。一种蔬菜,一个生态的改变,一片灵魂的慰藉,一个时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