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蒸汽烹制食品,历史可谓久远,贯穿于整个农耕文明时期。西安半坡遗址曾出土陶甑,类似于今天的蒸锅,可知蒸在中国至少有7000年的历史。
除了蒸馒头、蒸米饭,把经过调味后的鸡鸭鱼肉类食品原料放在器皿中,利用蒸汽使其成熟,谓之蒸碗。
蒸碗的极致是鲜、香、嫩、滑。中国的厨艺行业博大精深,有八大菜系,各有各的特点,但终归不外乎煎炒烹炸蒸煮溜烧炖诸烹饪方法。民间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以蒸为鲜”,足见蒸在其中的龙头地位。
蒸碗既能登大雅之堂,跻身各种高等宴席,亦是普通百姓寻常食品,随时随地得以品尝。
铜川蒸碗从最北处宜君到最南端耀州,香飘百里,不下数十家,无一不令人齿颊留香。铜川各家蒸碗特色皆有说道,如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的王家河蒸碗;油而不腻、香味浓郁的宜君和记蒸碗;耀州几代人传承至今的泥阳张蒸碗;保持传统老味道的印台区蒸碗等等。
蒸碗是中国老百姓过去逢年过节才能品尝到的美味,平时,逢有大事,如生诞寿辰、婚丧嫁娶、孩子满月等日子办席待客也都少不了它。讲究一点的家里支起大棚,请来厨子,条件差一点的自己上手。蒸碗基本都是预先弄好的,到时上笼加热即好,不像炒菜,要等半天。因为简单快捷,不必到时手忙脚乱,所以常常成为置办宴席的核心菜肴。
当然,预先弄好这个过程绝不意味着敷衍了事,一般都是先将各色菜肴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譬如烧肉、炸丸子、加工鸡鱼、食材浸泡腌制、过油等,一丝不苟,多道工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资深厨师介绍,条子肉蒸碗须先选一整方新鲜带皮五花肉,以一指宽最为合适。五花肉洗净后,先放入沸水中熬煮,撇净浮在水面的血沫,将煮熟的肉块捞出,切成型,然后放入碗中整齐码放,在肉上加入葱、姜、酱豆腐、糖、盐等配料,然后将适量的花椒大料水倒入盛肉的碗中,将调配好的肉碗放入锅中蒸煮,所有作料的滋味在蒸汽催化下相得益彰、充分入肉,才算大功告成。烹饪行内有“三蒸三煮”之说,就是要求前期功课必须要做足。
蒸碗的优势在于营养健康,据科学论证,水开100度后,里面的菜肴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营养、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蒸碗所用的笼屉上下两层分别放置四碗,其奥妙是不同品种的蒸碗放在一起蒸,达到食材、香料的香气在笼子里互相浸透,牛肉有羊肉的香味,羊肉也带着鸡肉的嫩滑,鸡肉有猪肉的甜香,蒸出来的蒸碗才会生出一种特有的味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庸之道,蒸碗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不过头,亦不夹生,拿捏得恰到好处,颇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要。
包括铜川蒸碗在内的陕西蒸碗还有个响亮的名字:八大碗。民间说酒席上的七碟子八碗即缘于此。蒸碗用材广泛,上至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下至瓜菜果蔬,无所不蒸,皆成美食。陕西八大碗一般是这八种:小酥肉、蒸排骨、条子肉、黄焖鸡、蒸鱼块、四喜丸子、粉蒸肉、八宝甜饭。虽各地或各个时期因为食材不太一样,略有调整,但大致如此。
全国各地不少地方都有八大碗,但传说大部分是由陕西传过去的。山东聊城著名的蒸碗八大碗,据当地的东昌府史志记载,就是由陕西传入。清朝时,聊城是京杭大运河重要口岸之一,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南来北往的漕船络绎不绝,停泊待卸的商舶绵延数里,东昌府竟成了江北经济贸易的中心。山西、陕西的商人集资兴建山陕会馆,将八大碗带入聊城,并加以改进,以软糯酥烂、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滋味绵长而声名大振。乾隆皇帝11次南巡,6次在聊城留驻,当地官员请乾隆品尝聊城八大碗后赞不绝口,龙心大悦,重赏厨师。聊城蒸碗从此名声大振,以至于来此办事和公差的达官显贵或三教九流由此路过,非蒸碗不餐,吃一回蒸碗似乎成了当时身份的象征。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范县当县令时,一天到下面一个小镇,正赶上下雪,当他顶着雪花急匆匆赶路时,路边一家名曰得水园的小店门外蒸笼内飘出的一股肉香,让喜好美食的他不由停下脚步。当店家将一碗蒸好的方肉端到他眼前时,郑板桥吃罢感叹道,此蒸碗乃人间美味也。后来,郑板桥创作了一幅《得水园喜雪图》送与店家。
铜川蒸碗来历还有个传说,和八仙有关。说是八仙过海时,和海龙王交战,因旗鼓相当,久打不赢,又累又饿,遂罢战寻食。大家都不想做饭,于是商定一人贡献一道美食,总共是八碗菜,集合起来就是蓝采和莲子,韩湘子海参,汉钟离翻碗肉,曹国舅泡鲞,吕洞宾大鱼,何仙姑肉皮泡,张果老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