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8日
我的大学
○ 周燕芬
  我的大学,叫“西北大学”,老校区坐落于古城西安西南城角,就是护城河由东到西再向北拐弯的地方。
  我于1981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五届大学生。经过了77级以来的几届高考招生,对于我们这些高中毕业生来说,如何报考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按说是有些经验可以借鉴的,但在我的记忆中,除了成绩这个决定因素外,好像并没有多少个人的未来规划参与其中。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离开过陕北老家,父亲做主说,女娃娃家的,不要走太远,西安就最好。西北大学中文系在陕西是拔头筹的,我的成绩又刚好够上了分数线,很顺利就被录取了。从榆林到西安,长途客车摇晃了两天,晕得要死要活,迷迷瞪瞪地被高年级学长接进了西北大学的校门。
  那是一个多雨的秋天,开学一个多月了,阴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加上极度地想家,给父亲写信说,西安哪有你说的那么好,连太阳都没有,写着写着禁不住要哭。太阳终究还是出来了,西北大学的新鲜姿容和迷人风物展露眼前,吸引我去亲近她融入她。大学生活日日变得紧张有序和丰富美好起来,唯一不同的是我离开了家,一年级的时候还是掰着手指头期待着寒暑假。那时候不知道上大学对于我究竟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意识到,大学正在为我寻找一个新的家,一个独立自主的家,一个依托终生的家。
  40多年过去了,我由一个西大的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入职当老师,直至今天变成学生眼里的老教授,西北大学120年的历史,晚近的这40年,我也算是一个亲历者,西大是我的母校,而每每校友们弟子们归来,我又代表着他们的母校,以这样的身份来说西大,不可能不偏心不护短。记得2018年西北大学建校116周年庆典大会上,大学兄贾平凹有一段著名的发言,他说:“在我心中,我的母亲是世界上擀面擀得最好吃的,我的母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校。”这话说得很入心啊,不单因为是小说家会说话,更因为那是一种血缘亲情的触动,懂得感恩母爱的人一下子就意会和共鸣了这样的表达。无需过多解读,学子与母校之间,有这“一颗心”就足够。
  2000年以来,西北大学从桃园校区又扩展到西安南郊的长安校区,学校的建筑规模和校园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合研究性大学的视野和水平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时光流转岁月更迭中,我的前辈师长也渐渐走入了生命的晚境,最近这两年,我们陆续失去了最亲近的几位业师,他们在告别校园的时候也告别了这个世界。我被悲伤刺痛着,反复醒觉生命的短促无常,不自觉中更多注目校园中的老先生们,用心捕捉他们身上的精神闪光,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有一回在桃园校门外的理发店里,坐在我旁边椅子上的是90岁高龄的老校长张岂之先生,我听见他一直和年轻的理发师愉快地聊天,理发完毕后先走到银台付了账,回头又拿出一张十元的钞票要给理发师,小伙子没想到还有小费,有点不知所措地推辞说不需要,先生说辛苦了坚持要给,我不由得也劝小伙子拿着拿着,理发师不好意思地收下了,张先生这才满意地又照照镜子里的发型,很精神地迈步出门了。我回家后把见到的情景讲给家人听,然后一整天沉浸在张先生带给我的特别温润的感动中。
  另一位从桃园到长安校区经常见到的张先生是地质系的张国伟院士,他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也是我们西大的国宝级人物。张先生经常乘坐校门口的公交车出门办事,普通得让人觉得他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邻家老头儿。搬到长安校区后,我和张先生住在了同一个单元门里,晚上散步经常遇到。今年年初西安遭遇疫情公寓楼被封,我被选举为本单元的单元长,负责疫情期间核酸人员统计和安排蔬菜食品发放,依然没有理由推脱,因为这回我好像是我们单元最年轻的在职教师。数学系的窦霁虹老师任楼长助理,我俩分工协作配合默契。老师们都非常体谅特殊时期的种种麻烦,特别是在逐户敲门调查人口的时候,都能在单元群里积极应答,协助我们很快完成了住户统计工作。重点要说的是张先生,因为年事已高不用微信,我就打印了纸质版让窦老师送上去,说好先填表格随后取回。大约半个小时后我们再去张先生家取表格时,发现先生家的铁门虚掩着,先生一直等在家里,免了我们再次敲门。这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我和窦老师还是被大大地感动了。教育家们说得好,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常在校园看见老先生们的蹒跚背影,心里就觉得踏实,觉得有靠山,有和他们同在西北大学的那种自豪和骄傲。
  记得前些年有一次也是校庆接待校友,当时的文学院院长、中文79级李浩学兄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我们当年毕业留校工作,慢慢就成了“看家护院”的人,我们在家就在,大家多回来。我也是学文学的,很容易就被感染到。一代又一代,我们也终于熬到了“看家护院”的辈分,而且随着年岁越大,爱家和护犊的情结就越发强烈起来。这一两年去校区上课时,过马路就看到停建很久的学术交流中心,还有几栋教学楼也都在等待经费,心中很不是滋味。知道西大依然是个穷学校,我们依然还在过苦日子,但作为一个西大培养出来的学生,同时还在西大教书育人的一名老师,至少我不能嫌她穷嫌她苦。况且,西大还是“公诚勤朴”的西大,是自由包容的西大,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西大,是值得她的学子们为之守候和奋斗的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