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18日
大礼堂记忆
○ 何惠昂


  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南北中轴线上,有一处地标性建筑,一代一代的师生都将其亲切地称为大礼堂。
  1983年秋天,我有幸作为一个山区小县高考文科状元,考入西北大学就读。入学不久的一天下午,系上通知我们晚饭后带上方凳去大礼堂听会,这是我第一次踏进大礼堂,看着灯光明亮的舞台、空旷高大的穹顶、一排排的靠背座椅,心中充满了说不出的好奇和激动。然而,会议开始后,严肃和压抑的气氛,却使我等几个月前还顶着满脑袋高粱花子的农家子弟面面相觑,心里沉甸甸的。会议的具体日期、主持人、出席领导现在已经模糊,但主题却记得一清二楚。现在经济学界有一个名人叫张维迎,名气如日中天,当年,他在读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时发表了一篇题为《为钱正名》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與情高度关注,那天晚上的会议就是围绕《为钱正名》展开的。这使我等尚处于兴奋与懵懂交织状态的乡野小子,感觉到了莫大的危机与恐惧,暗暗提醒自己一定要谨言慎行,管好自己的嘴巴。要不是1985年“一二·九”运动纪念日,学校党委在红楼二层会议室召集学生代表座谈,号召大家畅所欲言,自己大着胆子向在场老师和同学们汇报了学习马列经典著作中关于革命理论的体会,我觉得后半辈子自己彻底闭紧嘴巴,当闷葫芦的可能性都有。
  又一次,学校党委在大礼堂举行接收新党员暨入党宣誓大会,我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恭逢其盛。在主席台上隆重的宣誓队伍里,除了我认识的本班一名同学外,最显眼的是年龄最长的王耀东先生,最感动人的是申请入党时间最长、过程最为曲折的生物系的胡正海先生,在代表新党员群体发言时,胡先生回顾并汇报了自己无论是求学,还是支援西北地区建设来西北大学任教,几十年来,一心向党、努力工作,希望早日成为队伍一员和其间经受的无数磨难与苦涩的往事,说到动情处声音哽咽、老泪纵横,使我们脆弱的心灵经受了又一次强烈的冲击和刺激,让我们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成为胡先生那样的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一定要成为党的人。一年后,我与班上另一名女同学同时成了党的人、组织的人。
  工作后,出入大礼堂的机会多起来,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张岂之先生担任校长时的事情。张先生开风气之先,跑国家部委,争取支持,跑各大油田,搞联合办学,外派教授与专门人才去国外讲学、访学、留学,使缺校舍、缺人才、缺资金的省属西北大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学校的建筑物多了,出国人员多了,来校进行学术交流的外国人多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的主要事迹还在国家级大报上刊登,广为流传。一天下午,张先生在大礼堂给全校教工作形势报告,中间穿插讲到教授去国外讲学、访学要自重自省,注意气节和立场、注意人格和国格,爱惜名誉,千万不可为几张美元、几两碎银,放下学业和身段,挤得头破血流。张先生关于人格和国格的演说,使我想起了他受教育部委托给研究生编写的《中国思想史》教材和后来撰写的学术小册子《中华人文精神》中关于人格和国格的精辟论述。不由浮想联翩,暗自敬佩先生的先见之明。
  挺过近90年风风雨雨的大礼堂,仿佛一位须发飘飘的老者,见证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军阀混战、山河破碎,在革命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筚路蓝缕、举步维艰、薪火相传的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艰难发展历程;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分化组合,偌大校园成为西北大学独家所有,西北大学成为全国重点综合大学的光荣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西北大学在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后,又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高光时刻,也必将继续见证西北大学在21世纪更加辉煌的办学历程。
  每次走过沉默不语的大礼堂,走过古色古香的耳房、配房,我都有再拍摄一张照片的冲动。我知道,这种永远都难于剪断的情结,我有,每一名西北大学师生也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