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画幅华山的月色图,苦于找不到灵感,今天偶然看到黄宾虹的《黄山归耕图》,一眼就望见远景的那一抹山色,那不是飞在青云端的瑶台镜反射出的光芒吗?抑或是白银盘里的那只青螺若隐若现在眼前。通透的留白,在浑厚华滋的群山映衬下散发着迷人的光,仿佛在静谧的月光笼罩下,天与地、墨与色、人与自然都是浑然一体的,似画又非画,犹如进入仙境。
月,总是给人以美好,“那是非典时期的五月,独自登临华山,在东峰朋友处小住。山空无人,初夏夕阳斜照高松,枝间鸟鸣回啭,天高云白,斜卧石上,微风拂面,花香蜂舞,好轻松。至夜,坐东峰庙前巨石上望月,月光清柔,辉洒东下方的下棋亭。俯视,群峰苍茫,山峦起伏。抬眼南望,天穹黛青,满缀繁星,一轮满月高悬于群峰之上,白云簇拥散漫于深蓝的天空之中,自然出大美。”这是鲍志中老师文中的一段,也是第一次在文字中感受华山月夜的美,心向往之。
记得在我画展时,鲍老师来看画展,就推荐我有时间看看华山的月色,说华山的美其实在于它的静美,尤其冬天,应该是华山最美的时候。后来和先生以及鲍老师还有他的朋友一起去西岳庙和地质条件与华山相似的罗敷峪写生的路上,他又一次提起华山月夜的独特美。
这幅《黄山归耕图》是黄宾虹画了几十幅黄山作品后再去黄山后所作,他在传统山居题材中加入了农耕元素,这个在他的作品中也算是少见的。要将眼中的山水转化为胸中的山水,这个犹如酿酒,需要时间的淬炼,有人说黄宾虹的黄山不像黄山,如果他真正描绘出了一样的黄山,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艺术是什么,它应该是精神的产物,是能给人以思考、以启迪的,犹如月亮,不同的人眼中就有不同的月,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有人感到“夜吟应觉月光寒”,叹道“同来望月人何处?”更有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这似乎都有些寂寞,更喜欢的还是王维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一人独坐,但有琴相伴而歌,有竹,还有月光,整首诗短短的二十个字,却以诗情画意让人感到悠闲生活的无限美好。不管是诗还是画,这都反映的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正如18岁的王希梦画不出《富春山居图》,同样,80岁的黄公望也不可能画出金碧耀眼的《千里江山图》,每个年龄段有不同的感悟与追求,正如月有圆有缺,这才是自然之道。
当然,除了华山,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山会有人去夜爬。根据自己的体力算好时间,从自古华山一条道爬到北峰,再赶到东峰,在月光的陪伴下一起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这该是一种多么奇特的感受!因为这一路走去目的就一个,去看日出,想必经历过黎明前的黑暗,再看太阳慢慢地升起,那种喜悦是无以言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