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住得太久了,不仅仅喧闹令人厌烦,更不好的是城市里空气的污染,我们真应该经常去村庄走走逛逛,如果有时间在那里住一段时间,那就更好了。陕南的村庄,处处弥漫着一种祥和气息,那里的村庄完全处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状态。小时候,我住在江南的老家,祖屋前后都流淌着河水,每户人家都有一片竹林,我家里是青砖砌的瓦房,我的外婆家还是草房。那时候的夏天,棋格状的稻田里除了有青蛙,还有黄鳝泥鳅和螃蟹,都是野生的,非常好吃。那时候很难吃到肉,我每天没事了就拿着鱼叉和虾网、黄鳝夹子,去逮河鲜。每当我抓到一些野味,外婆就非常高兴,想着家里的饮食又可以改善了。小时候抓得最多的东西是螺蛳和河蚌,我外婆和姨娘把螺蛳用开水煮一下,然后用针挑出肉来,再在门前的地里割一把韭菜,螺蛳头炒韭菜,一道非常美味的扬州菜,特别下饭。如果是河蚌,把鲜活的蚌用刀劈开把肉取出,洗净后切成丝烧青菜,是绝对的一道美味。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小时候和学校的女教师一起下河捞河蚌,那一回我在河水里扎猛子摸了一盆子河蚌。
小时候我们家后面的河有一段是分配给我家的,我母亲每年都要在河里种植菱角和茭白。每年的八月十五前后,每隔五天我妈妈都要拖着家里的大澡盆去河里摘菱角,每次都能摘两大菜篮子,足有一百斤左右,然后妈妈挑着菱角,乘渡轮过一条大河,到江都仙女庙去卖。我是个调皮的孩子,五岁左右时把家里的木脚盆拖到河里摘茭白,想生吃,家乡的菱角和茭白都可以生吃,刚出水时又嫩又甜,水分充足。当我拽那根粗壮的茭白时,木脚盆翻了,我掉进了水里,拼命地乱划乱蹬水,居然没有淹死还学会了游泳。这些事如今想来实在是有趣。
如今我的外婆和母亲都已故去,故乡有鱼有米的村庄也已不复存在。故乡的人们都拿着拆迁补偿款买了房子,散布在不同的小区里,他们现在都和我一样成了城市的居民。故乡的小河也受到了污染,钓的鱼也只能给猫吃,很多野生的鲜味不能食用。故乡的农民不仅仅是没有了祖屋,他们更加怀念自家的那些菜地。我舅舅家的那块菜地就有一亩大小,在他家别墅门口,种满了各种各样的疏菜。如今各家各户买的房子基本不在一个小区,和我一样住在鸽笼里,楼上楼下互不相识,相识相知的人只能用微信聊天。腿脚不便的老人会不会加好友微信呢,我实在是不清楚。
我们的时代确实是前进了,坐在高铁上,很快就可以从一个城市去另一个城市,横跨几个省也就几个小时便可以到达目的地。我们的城市越建越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可是我总有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我喜欢村庄,希望看到更多宁静的村野,我喜欢坐大巴车去旅行,当大巴车驶过秦岭山脉,驶进汉中盆地洋县的时候,我看着大片大片的稻田,一个接一个白墙青瓦的民居,我觉得特别兴奋。生活在这里的农民都特别幸福,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在稻田里飞翔着洁白的朱鹮,生活在这样的村庄里,是多么美好!当我行走在甘肃云屏三峡,我看见的村庄更加令人心动,我不禁想起川端康成笔下的伊豆,我现在特别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旅行中更喜欢原始的风景,如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些宁静祥和的村野,完全是一篇篇无韵之绝唱。
人类已经无法忍受过分的喧哗,虽然很多人喜欢繁荣的表演,但内心丰富的人更喜欢简单的生活,如同梭罗的文字,“在这个美妙的黄昏,我的身心融合一体,大自然的一切尤显得与我相宜。夜幕降临了,风儿依然在林中呼啸,水仍在拍打着堤岸,一些生灵唱起了催眠曲。”我静静地写下这些有关村庄的点滴,我对村庄的喜爱与记忆,如同蓝天白云在水中的倒影,一个人拿着桨,准备登上小船的感觉。我喜欢村庄,喜欢村庄的田野民居和山水的宁静,在我的眼中,村庄就是一本精装的书籍,你打开任何一个页面阅读,都会感到舒适温暖窗明几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