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1日
九嵕山
○ 周养俊
  第一次走进九嵕山,是一个冬天的下午。
  逶迤山岭,苍茫山野,树枝摇曳,茅草匍匐,西风凛冽,炊烟弥漫,血色夕阳下满目尽是萧瑟和凄凉。
  我们是在离开昭陵时忽然想到上九嵕山拜谒唐王李世民的,不知是谁说的:咱们看看唐太宗吧?
  这提议好啊,因为九嵕山距离这里很近,看了徐茂公,再看李世民,好啊!大家都赞成,于是车头一转,方向就是李世民的陵墓了。李世民是一
  代明君,文武兼备、智勇双
  全,创造过大唐盛世,是人们崇敬的人物,同行的朋友都喜欢。李世民的陵墓在九嵕山的半山腰,有一条山路弯曲指引。汽车在山道上盘旋,车厢内满是对唐太宗李世民的称赞。倏忽间,我们的眼前也战火纷飞、骏马驰骋了。此刻,那李世民英姿飒爽,正驾战车、驭六骏、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狂风似的席卷而来,又怒潮般地翻江倒海而去,把这片沉寂的土地折腾得惊天动地。一段辉煌的历史就这样写进中国的历史,一个政绩卓著的君王名字便为世界所熟知。
  想象着李世民,大家猜测这九嵕山也一定是座内容极其丰富的历史博物馆。半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除了山石、山峰,就是混沌的山野、黄色的山坡、呼啸的山风。
  山路的尽头是李世民的陵墓,远远看去仅是一面山丘。沿着人工铺就的青石台阶而上,费了好大劲儿才走到李世民的陵墓前,可是,一道铁栏杆把我们挡在了外面,一把生锈的大铁锁牢牢地锁住了大铁门。望着铁栏杆里面还在开掘的黄土堆,我们扯着喉咙喊来人,也许是风太大、声音太小,始终不见人影出现。
  无奈,只好原路返回。坐上车,大家谁也不说话,每个人的目光都注视着车外,新的情况终于出现了,在一个山窝里,我们看到了李世民一位妃子的陵墓,据说这座墓是被盗后开掘的。负责销售门票的工作人员不在,大门也牢牢地关着。我们从门缝里唤出一位小姑娘,看衣着像是一位小学生,小姑娘告诉我们,她妈妈到附近村子办事去了,没法开门。我们告诉她,我们是记者,来自西安,来一次不容易,并拿出记者证给她看。小姑娘犹豫了一会儿,终于开了门。
  小姑娘对我们说,展馆不能看,里面有重要文物,她也没有进门的钥匙,要看只能看墓道。
  我们在小姑娘的引导下,走进了狭长昏黄的墓道,看到了这座墓的墓道、墓郭以及墓壁上栩栩如生的唐代壁画,聆听了小姑娘断断续续的讲解,这些信息是我们这次九嵕山之行的所有收获。
  和小姑娘告别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古老的九嵕山也披上了灰色的轻纱。上了车,隔窗向后看,九嵕山的山岭、沟壑都写满了沉寂苍凉、雄浑凝重。这好像就是一部历史,一部悠远、厚重、深邃的历史。
  唐太宗比今人,虽说“稍逊风骚”,可是他毕竟用他的胸怀、他的思想、他的手笔在中国的历史上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雄伟画卷。可是,谁又会想到,这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他鼎成升天之后,留下的也只是一座用一捧捧黄土积成的土堆!
  回到西安,我们的眼里又装满了五光十色。街旁高楼林立,街上行人如流,闪烁的霓虹灯点亮了都市的夜晚,弥漫的歌声搅乱了城市的神经。整整一个冬天,未落一片雪,未下一滴雨,青春涌动的脚步把这座古老的城市走得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朝气、充满了希望。
  如今的时代,早已称作是信息时代了,电子化、商品化、信息化、现代化,一日在人间,一日可飞天上。快节奏的生活,使吟诗作画,包括追忆历史、凭吊故人也成了一种奢侈,我想与之相适应的,应该是明媚的春天,因为只有春天才会充满生命的绿色,才会充满生机,才会充满变化。
  我向往花红柳绿、百媚争艳的季节,那个季节唐太宗李世民安息的九嵕山也一定是春天的样子。听说九嵕山上山花烂漫,生长的瓜果十分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