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南方日报》报道:“第27个世界读书日如约而至,调研显示超九成受访广东居民使用电子阅读。”
巧的是,就在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来临的前一晚,我在央视9套纪录频道看见播出的6集纪录片《书店:遇见你》专题节目第1集和第2集,显然是为了迎接“世界读书日”到来而拍的。节目拍摄了位于北京蓝旗营的一家著名书店关闭时,热爱阅读的店主老王留下的一句话:
“百草园书店永远关闭,勿要再来了,我们在另一个美好的地方相见。”
在上海,百草园书店关闭时,店主老王又留下一句话:
“书架虽已空,但每一本好书都有更好的归处。”
在武汉,2021年5月20日“百草园书店决定闭店了,永久”时,秉持“守护内心的理想主义”的店主老王留下的一句话更加伤感和温馨:
“虽然百草园退出了江湖,但武汉书店和武汉本身都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非常现实的现实是,受电子书和网络图书销售的冲击,用记者的话说就是:
“经营一家纯粹卖书的书店,没有华丽装潢,没有咖啡餐吧,没有网红元素……无异于‘找死’。”
实话实说,看到这里,我的心情无比沉重且有愧疚感,因为我已经有很多年未去书店买书了。原因有三个:一是买的书太多,书房里顶天立地的两大排书橱,尽管见缝插针塞得满满当当,依然存放不下。二是由于书太多,而且顶天立地塞得满满当当,查找资料得架起梯子上天入地,东翻西找,极不方便。三是网上查找资料方便多了,远比去书橱东翻西找快捷得多。因此,买书的愿望大大降低。
回想起来,我曾经是一个书迷,看见书店就有走进去遨游书海的冲动。后来因为家中书满为患,不再买书了,仍然时时有看见书店就想走进去的冲动。譬如,在福州铜盘路公交站北侧站口,有一家“中国军事书店”。我的理解是,铜盘路原来是1956年成立的福州军区所在地(我就在这一年出生,父亲就在福州军区宣传部上班),所以这一带喜欢军事书籍的“军迷”不在少数。1985年福州军区并入南京军区后,福建省军区迁入原址办公,这一带喜欢军事书籍的“军迷”依然不在少数。可是这家书店距离我在金山的家十分遥远,我只有在公交车路过时,不止一次地远远向“中国军事书店”行注目礼,心里想,找个时间来书店逛逛,选购几本喜欢的军事书籍,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内心的愿望并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几年过去了,我还是没有走进“中国军事书店”一次。
我对书店的热爱慢慢减退,终至敬而远之,代表了大多数书迷的态度。就像曾经红红火火的报纸刊物一样,如今门可罗雀,读者锐减。这是实体书店一家一家倒闭的关键原因——读者的阅读习惯改变了。但是不要忘记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的犹太作家弗朗茨·卡夫卡在《午夜的沉默》一书中写到的:
“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是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现在和未来。”
而书籍,永远是人类的好朋友,我向曾经热爱过的一家家书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