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父亲从教师岗位退休回到村里,母亲也因年纪大辞去了村里的保洁员工作,他们两人和几个赋闲老人,一来二去衍生出一个小小的秦腔自乐班。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张家村秦腔文化气氛浓厚,一招呼,竟有十几位秦腔戏迷、三四个能伴奏的班底。短短三五个月,简易的秦腔自乐班里,各种行当齐全,板胡、二胡,甚至柳琴都有人能弹奏,且技艺日趋熟练。有的老人是年轻时爱好,后来养家糊口抛在一边,现在重拿出旧家什,上手忒快;有的人有音乐细胞,习练时间虽不长,但也能凑合搭班子。更让人吃惊的是,几个演唱者认真哼练,还排练了《周仁回府》折子戏。
父母亲和老人们乐此不疲,不仅约定每周一、周四晚上去大队部活动,还凑份子添置了戏服。他们动用社会关系,申请村镇和文化部门赞助了一套上万元的音响设备,以及一面牛皮大鼓和十几面铜钹儿。小小自乐班里又自带了锣鼓队、秧歌队、广场舞,活动精彩纷呈,每晚排练时,经常吸引附近二三十名村民前来观看。
随着自乐班的良好影响,村里红白喜事,不请自到前去助阵演出。一般演出时长一个半小时左右。台上穿衣挂服、举手投足,有板有眼,唱到高潮处,能听见台下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开始仅在张家村各小组出演,主人送包烟、管顿饭,渲染个过事的气氛。慢慢地,自乐班小有名气,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过事都要来邀请。条件好些的主人家,发个最大的微信红包,为吉利图个喜庆。这让自乐班的班头来了劲,顺势将自乐班重新组建成高陵县秦腔协会,拢共几十位骨干成员,发展会员近百人,成了些气候,文化行业变成了农村产业,真的是让人没有想到。
更没有想到的是,今年区上举办“献礼二十大·秦之声”群众秦腔大赛,大伙儿一听,踊跃报名参加,精心排练节目,上台表演一路过关斩将。初赛+决赛,台下观众还进行手机线上投票,评选自己心中的“唱将名角”。一时间,县城大小广场上,秦腔声盖过了流行歌曲,公园街角总能听见二胡声,竟掀起了一股秦腔热潮。
秦腔,在关中白菜心的高陵,本就是起根发苗的大本营,也无疑是群众最喜欢的戏目,没有之一。大赛台上,冒出了许多秦腔少儿新秀,这让台下的戏迷们心中暗自高兴——秦腔后继有人!
而捧回大奖的几位名角,带领着后来参加协会的爱好者,认真练习,从不懈怠也无骄傲。他们练习得很投入,从声腔到姿势,从气息到节奏,毫不马虎,也从无缺席。看得出,每个人都是从骨子里热爱秦腔的。
父亲在乐队里拉二胡,母亲的拿手戏是《周仁回府》。两人在秦腔表演和演奏上,延续了一辈子好为人师的职业习惯,经常与大伙儿探讨节奏、旋律如何合拍,动作怎样优美。有时为了弄清一个小问题,还专门跑到老年大学请教。不时地,他们结伴去西安易俗社学习充电,自掏腰包为协会维修设备。当然偶尔也会遇到点互怼的人和不愉快的事,他们总是哈哈一笑,淡然处之。时间长了,人品自高。村里的红白喜事,两人身兼数职,一会儿当账房先生,一会儿客串司仪主持,一会儿台上演唱伴奏,台前幕后,虽然忙碌,却秩序井然且快乐有为。
自乐班在农村自娱自乐,秦腔在农村生根发芽,本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而老年人的生活有乐有为,要我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