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10日
道 口 的 修 车 人
○ 叶 宁
  宁芜铁路线上的南京中和桥道口,这几年成了网红打卡地。很多机车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带着长枪短跑到这里。他们追踪到此的目的,多是为了一睹ND5型柴油机车的风采。看火车,曾几何时成了一件充满怀旧意味的雅事。
  我家住在大明路上,在道口以南约一公里。经常去光华门、蓝旗街的朋友家,必经中和桥道口。遇到火车挡道,慢慢地也不急。学着发烧友,听声音、猜火车,体会他们的爱好。有什么急事,在道口也得放下来。如果你的生活中有一座绕不开的铁路道口,你就自然会沉静下来,本来就没有什么是非得急赶着不可的。
  道口有一个修车摊,一个修车的老人坐在大阳伞下忙活着。一只大铁皮柜锁住工具和配件,老人像上班的工人,每天很准时地从家过来,打开铁皮柜、取出工具,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如果走到这里碰到挡道,特别是货车来回调度,挡道的时间会很长,我会走到修车老人的摊位前,看他干活,和他说说话。
  我问他今年贵庚,他看也没看我,显然是没听到我的话。我估计他有七十多,实际上可能不准,不过他是我见到过最老的修车人,这是无疑的。
  他的老式打气筒放在地上,自己用,也给别人随意取用。我问他:“现在都用电动气泵了,人家要是叫你打气,你用这个打得动吗?”他说:“我不给人打气,给我多少钱也不打,要打气自己动手。有零钱就丢个三毛五毛的,没零钱就算了。”
  这位修车老人跟别家不太一样。他很少进一些时新的货,不像别家,摊子上摆满了车篓、铃铛、链条锁、头盔、风镜。他的备件不多,就算有也是不多的几样老款,他主要是挣点修理费。遇到补胎的,别家简单地砂几下,再贴上现成的不干胶贴。而他是把整条内胎扒出,打满气,一截一截放进水盆,在冒出气泡的地方找到破孔,然后用锉子磨糙,剪下自备的胶皮,刷上胶水贴好,用木榔头砸实,最后放在一边等胶水干透。一定等干透了再装好、打气。遇到要收紧链条的,他小心调好鱼尾,眯缝起眼比较位置。遇到轴承坏了的,他从铝饭盒的黄油里,找齐浸着的滚珠排好,能修就不换新的。我说你这样太费事了,换个新的多快,你还挣得多些。
  他说:“新的不如我修的好。现在人不讲究,不像我们以前在厂里干活。现在的修理工只会换不会修,是混饭吃的。”
  我暗暗好笑:老师傅搞得自己好像不是混饭吃的一样。当然不能讥讽他,他退休多年还出来摆摊,说不定是闲不住,本来就不是以挣钱为第一要务呢?
  终归,老革命还是遇到了新问题。我见他一天天郁郁不乐,又和他聊上了。原来,越来越多的人都用电子支付,而他用的是一只老人机,不能上网,也没有微信、支付宝,干了活很难把钱收回来。
  我劝老人:“这个也不算难,你换个手机,能上网那种不就行了?”
  “我就不信邪!”他说,“我偏不装那个,大不了我不干了,真正退休回家。”
  “真是老轴头!”
  没过多久,修车的老人真的不再来了。大阳伞和大铁皮柜,闲置了一阵子,晚上不知被谁不声不响地移走。
  过火车的警示铃铛响起,道口的闸门慢慢合上。机车头还是ND5型柴油机车,挂着上世纪的绿皮慢车。看火车的年轻人,不会知道这里有过一位和绿皮火车一样老的修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