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13日
浐 河 岸 边 是 家 乡
○ 周养俊
  浐河是从终南山的三条河里流出来的,先后在白庙村、嘴头塬的末端交汇,一路向北奔流而去,最后进灞河、渭河,入黄河。小时候,每从嘴头塬下经过,我总要停下脚步望远处的山,看近处的塬,端详脚下的水。然后就想,几条不知名的河是什么牵引着它们汇合在一起,每想至此,总觉得是一种神秘的无法破解的力量给它们指引了彼此的方向。浐河的主源头在终南山的汤峪,山里的水十分冰凉,汤峪的温泉水却异常热,最热的上百度,鸡蛋放进水中立刻就被煮熟。因此,这地方很早以前就有天然的热水澡堂子,人们来这里疗伤、治病、健体、洗澡沐浴。来的人多了,名声也越来越大。可惜的是,因为我们村地处浐河中游,河水流到时一点热气也没有了。许多年以后的一天,我们村的人听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说,有热水的地方叫东汤峪,那热水是一次大地震造成的结果。这位戴眼镜的中年人是城里人,据说是水利专家。地震使这里的祖辈人遭受了一场大灾难,却给他们的后代留下了这些福分,看来老天爷也是公平的。
  浐河的两岸尽是肥沃的田野,有水田也有旱地,水田种稻谷,旱地长小麦、玉米,年年岁岁,五谷丰登。村庄树木簇拥,多在塬脚之下,有窑洞,有厦房,也有小楼房,厦房多是单面一坡,窑洞冬暖夏凉。站在高处极目望去,浐河像一根银链,从远处缓缓伸来,又向远方缓缓伸去。浐河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两岸的人民。居住在河岸边的人脸方、目圆、鼻阔、唇厚,骨胳强健,生性善良,勤劳勇敢,他们用双手耕种着脚下的土地,养育着子孙,建设着家园。
  我的老家师村,距西安市中心的钟楼约五十华里,背靠白鹿原,面向浐河水,南可见挺拔俊秀的终南山,往北不远是充满神秘色彩的鲸鱼沟。师村是一座古老的村庄,村民世代挖窑洞而居。秦汉以前,这里曾是利用白鹿原原始森林集中烧木炭的地方,至今村子的山坡上、崖坎下还留有烧木炭的小窑洞。这些烧木炭者,在此居住生活了不知多少代,逐渐转为以农桑为主,因而这里又盛产小麦、稻谷、玉米,是一个地道的农业村。师村村风传统古朴,村民善良厚道勤劳,性格豪放直率。尽管一村多姓,但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师村最早叫狮村,来历有三种说法,一说秦汉时期浐河川叫“斯川”,因该村地处斯川之中,故以斯村为名。后因“斯”“狮”同音,“川”“村”近音,就将“斯川”叫成了“狮村”;另一种说法,是师村的地形像一头狮子;第三种说法,是因村中央的崖头上有一尊石狮子,所以村名为“狮村”。《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2000年出版)记载:“狮村,长安县东部著名大村,有475户,1950人,耕地1682亩。有狮村小学。相传,宋代该村天降陨石一块,其形如狮,得名狮村。清嘉庆《咸宁县志》记为狮村,《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则记为师村。前几年农村撤乡并镇,师村也重新组合,原来的师村现在分为师村、新师村。据说,中华民国年间,该村村民赵炳元的老师牛兆濂讲学回家路过师村,在赵炳元家住了几日。赵炳元陪老师游览本村古庙、古迹,牛兆濂看到师村中心蹲着的石狮子,端详了许久,然后说:“这是一块大陨石,经人工雕刻而成。”赵炳元问其有多久历史,牛兆濂说:“看造型和古朴程度,应是秦汉之物。”牛兆濂是白鹿原一带很有名的大才子,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他的话不会错。于是,从这一天开始,这尊石狮子终于有了真实年纪。2000多年了,这尊石狮子,伴随诸多姓氏的村民在此居住,繁衍生息,生产生活。明代时,师村有周、赵、戴、李、柴、倪六姓村民居住,将狮村改为“六合村”。后又觉得有诸多不好,经六村族长商议,改回仍叫“狮村”。
  狮村改叫师村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据说是汉字简化的原因,狮村的笔画多,那时候村干部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嫌麻烦,遂改“师村”。改师村为“向阳村”是在“文革”期间,一股突如其来的红色浪潮把“师”字彻底洗刷了,不过时间很短。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天,村头刚通公交车的汽车站牌上写上了“诗村”两个大字,这显然是公交公司管理人员的失误,年轻人都说好,村里老人却齐声反对,不久,汽车站牌上的“诗村”就改成了“师村”。
  浐河历史悠久,一河两岸,像师村这样的历史名村不可胜数。而且每一条支流、每一个节点,都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也越来越感到,虽然家在浐河边,但对浐河的认知,就像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