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8日
清涧道情
○ 任 静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最快活的事,莫过于跟着母亲看清涧道情戏了。
  母亲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一听到锣鼓丝笳的声响,顿时便坐立不安,无心做任何事情,人还在锅灶前做饭,心早已飞到了戏台下。奶奶和爷爷的脸色不管了,圈里饿得哼哼的猪羊也顾不上,即使再重要的事情都能撂下。母亲换了干净的衣服,牵着二妹,背着三妹,叮嘱我要把炕上的老虎床单带上。我们急匆匆赶到戏台下,道情戏已经开始了。母亲将老虎床单铺到地上,招呼我们姐妹一个个坐下来。这会儿,道情入得耳来,母亲方能心安。听到尽兴处,母亲咿咿呀呀跟着哼唱起来。尽管她的嗓音很快被台上有麦克风轰鸣的高亢嗓门所淹没,母亲依然忘我地打着拍子,唱得一咏三叹,有滋有味。
  母亲年轻时,嗓音圆润动听。村里人常围着母亲央求她唱道情,母亲并不推托,张口就唱,并伴以好看的舞蹈手势,姿态美丽大方。
  不要以为只有母亲如此痴迷道情戏,其实清涧人大多酷爱唱道情戏,人人随便张口都能来上几句。那时年幼,不明白为啥要把唱戏叫唱道情。母亲告诉我,清涧道情的源头在唐代,是道士们演唱道经故事时所用的音乐。后来经过艺人不断加工、创造,吸收了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眉户、秦腔、晋剧、蒲剧等剧种的表演技巧,形成独具魅力的清涧道情。清涧道情戏生、旦、净、丑齐全,秧歌风味浓厚,动作大方。音乐旋律优美,既体现高原大河文化高亢雄浑、节奏明快的特征,又颇具吴越曲调委婉清秀的某些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属于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清涧道情传统剧目细分为神仙道化戏、神话故事戏、历史故事戏、民间生活戏等几类。清涧道情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主要唱腔有大起板、太平调、十字调、一枝梅、耍孩儿调等。“闹丝弦”是清涧道情民间自娱自乐的“卡拉OK”。那时,道情班子,除过年或盛大节日出外演出,平日便在家务农。农闲或夜长昼短的冬夜,村民就会自发相约闹丝弦。
  每次回故乡小住的日子,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母亲家附近的华顿广场,因为这里有清涧道情戏诱惑着我。广场上的道情戏台极其简易,无需宽大舞台,歌者也无需化妆,伴奏乐器无定数,但要体现韵味,必须有琵琶或三弦、四弦胡,管子、笛子、牙子,节奏乐器除枣木梆子外还应有铰铰或碰铃、木鱼、锣鼓。乐器叫“丝弦”,乐队队员叫“丝家”。场中间站一人演唱,有时是一须眉老者,有时是一中年村妇,皆用手势打着拍子,晃着脑袋身体随着旋律起伏摇摆,微闭星眸,一副陶醉其中的神态。有时也有男女表演二人台的,他们互相用眼神传情达意,表演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唱者倾情投入,观者如痴如醉。梆子敲起,丝弦仿佛春风从耳畔拂过,时而铿锵激越,时而悠扬凄美,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苍凉忧伤。唱到熟悉的选段,围观者会随声附和,最后唱着唱着就成了集体大合唱,仿佛合唱团般气势宏大。那样的场面,那样的清韵,像清泉潺潺流淌,似醇酒芳香扑鼻,无需豪饮,仅小酌一杯就酽酽地醉了。
  对于听唱道情,母亲如饮甘露,虽然日日去广场上参与其中,仍然感觉不甚过瘾。为此,她让弟弟从电脑上下载了许多清涧道情曲目,安装到手机音乐库里,连手机铃声也设置成她最喜欢的道情戏《小姑贤》选段。母亲常常一边做饭,一边听着清涧道情,听到高兴处,便忘情地手舞足蹈,仿佛身处无人之境。有时,母亲躺在床上听道情,听着听着便闭上眼睛睡熟了。暗夜中,那种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分外喧闹。我急忙悄悄走进去把手机音乐关掉,可是母亲却突然睁开眼睛,说她耳朵醒着呢。
  清涧道情是清涧人自己创造的抒情曲儿。这道情无疑最适合清涧人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清洌的山泉涧水,滋润了这美妙如天籁般的音韵,反之,清涧道情的高亢雄浑又开阔了清涧人的襟怀。只要有清涧人的地方,便会响起清涧道情慷慨激昂的旋律。只要一嗓子道情吼起来,常常会让人眼眸发潮、心情激荡。清涧的游子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乡愁一起,这充满激情的音韵便在记忆中敲锣拨弦,纵情欢唱、余音袅袅、萦绕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