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0日
长 安 乡 俗 里 的 过 会
○ 李战民


  古会,被村民们又称为走亲访友节。每逢古会,村上就像过小年一样沸腾。以前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古会成为村民们传达讯息、交流感情的一个平台。古会形同于过节,但有别于过节。过节是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共同习俗,例如端午节、中秋节等。而会则以村为单位,以农历为准约定一天为该村的古会,以此形成固定模式。我们村一年要过三个会,分别为三月会、七月会和九月会,均以农历而言。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电话可以传达相思情,走亲访友也因为交通的改善变得越来越频繁。即便如此,走过了几百年的古会,仍在被长安区的村民们一代代传承着。
  三月会。三月三,是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之日,佛教界习惯以四月初八作为佛祖纪念日,但老家的四月八好像和佛教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和夏收有关。由于是春夏之交谷雨之后,立夏之前,春和景明,万物生荣。小麦结穗,大麦微黄,再过十二三天就要收麦了,夏收即将开始,所以,也叫“忙前会”“看忙会”。在家乡一带普遍要过四月会,此会范围较广,比如距我们村不远的秦镇,会的规模特别大,人也特别多。印象最深的是镇上人山人海,街上都是卖叉把、木锨、镰刀、扫帚等农忙用的农具,也有卖猪崽羊羔以及衣服、小吃等食品的,很是热闹。而我们村这个会,则是个淡会,主要是出嫁的姑娘回娘家,来看望自己父母的。
  “三夏大忙,绣女下床。”这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谚语,是指在春耕春种和夏收夏管的大忙季节里,绣花姑娘也要下地劳动。对于刚出嫁的姑娘来说,无疑是个考验。因为在娘家时,上有父母疼着,下有兄弟护着,即使参加夏收劳动,也是干些相对轻松的活路,但到了婆家,由姑娘变成了媳妇,身份地位不同了,就成了家里的主力。为了适应这个变化,民间就在新婚的第一年,娘家可以在夏忙前将姑娘接回去,等待夏收结束后再送回婆家。故有“看忙会”“看娘会”一说。即“麦梢黄,女看娘”。是日,新、老出嫁姑娘均去看娘,新婚不久的还要与女婿同往,带上油塔馍、糕点、肉、蔬菜等四样礼品。父母家早饭待臊子面,午饭待菜、馍,回家时岳父母给新女婿送一顶草帽,一条毛巾,让新女婿夏收时遮日擦汗,以示关怀。
  七月会。安丰村七月会的日子是七月十三,是一年三个月中最为人们看重的。过会的前一日,家家户户就开始忙起来,上集割肉买菜,为待客做准备。在有生产队时,一般以生产队为单位,有豆腐房的会提前磨些豆腐,分给各家各户,多数时候还要杀猪分肉,不亚于过年。由于过会来的人多,许多小商小贩也不会错失良机,在过会的前一天和当天,都会前来赶会,在村子主要街道自发形成市场。
  从上午八九点开始,就陆续有亲戚来了,路远的也不会超过12点。过去生活不富裕时,来客带的礼有上好面粉蒸的白面馍,有滑塔子、花糕等,同时外加一把挂面、一包副食品。到后来的花样繁多,名烟名酒也顺理成章地跻身礼品行列。家里蒸的馍就退出了礼品的行列。而主家则会热情招待,上午臊子面,下午是炒菜,主食为馍。直到今天还是这样,但比过去要丰盛得多。特别是下午这顿饭,再也不是过去的四碗菜,而是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让亲戚吃好吃饱,还会再带些回家。
  在家乡的七月会上,还有一个固定项目:娘家给女儿家送花糕。九月送花
  糕,那是千年的民俗。不知
  为何我们村是在七月会送,就让这个会更喜庆。而且是在新婚后有了孩子才送,只送一次,因而十分讲究。花糕底下是圆的,直径也就是二三十厘米的样子,高有四层的样子,从底下往上,一层比一层小,插满用萝卜雕刻的花朵。一般人做不了,大多数人家都要请村子里心灵手巧的人帮忙。一旦花糕进村,往往吸引来很多人观看。看的人越多,不但娘家有面子,婆家也风光。
  九月会。安丰村的日子是九月廿九,是九月的最后一天。这个时候,地里的农活都忙完了,秋已收、麦已种,再过不长时间,忙活一年的农民就要歇冬了。这个会,实际上也是一个庆祝丰收的会。它不像七月会时,人们要在田间管理秋季作物,空闲时间多。除了亲戚朋友吃好喝好外,还会唱大戏、演电演。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家庭都会留下亲戚,住一两天再走。由于我们村的九月会是在月底,第二天就是寒衣节,要给已故的亲人送寒衣,所以,如果不是家中有急事,出嫁的姑娘多会留一晚。即便是七八十岁了,也会来到娘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通讯业的发展,古会首当其冲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曾经兴旺一时的农村古会,几乎走到衰落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