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区腰市镇有两座清代建筑风格的郭氏家庙,一座在上集村,一座在紫峪村。上集村郭氏家庙建于明末,紫峪村郭氏宗祠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这两个村子的郭氏家族,均为唐朝大将军郭子仪的后裔。
上集村《郭氏家谱》编撰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记载郭子仪始祖广意,原籍山西太原府曲阳县,汉授光禄卿,其后人迁居至华山脚下,有一族成为华州郑县(今华州)人,传至郭子仪(697-781)为第七世。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十一月,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建家庙时,朝廷重臣、著名书法家也是郭子仪的好友颜真卿沐手提笔,用浑厚端庄、气势磅礴的颜体书法,撰文并书写了《郭氏家庙碑铭并序》。清代金石学家王昶称其碑为“郭氏家庙碑”,此碑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郭子仪一生纵横疆场,为国家鞠躬尽瘁。他的事迹陈列于北京军事博物馆第三室,被誉为“伟大的爱国将领”,其子孙后代遍布大江南北、世界各地。在商州区的一脉,分布于今腰市镇郭村、上集、紫峪、马角;大荆镇的郭坡;麻街镇的中流村(郭家湾),以及自愿村的南湾等地。
据郭氏家谱记载,商州腰市川的郭氏,为郭子仪第六子郭暧(唐驸马都尉、代国公)的后代分支郭秀一脉。这个郭暧,就是戏曲《打金枝》里的那个驸马原型,上集郭氏家庙中有他与升平公主的牌位。
明洪武初年(1368),郭子仪十八世孙郭秀,受命南征,出谋制胜,官至督府,举家由河南省阌乡县(1954年合并于灵宝县)西董村迁至商州腰市镇中乡川郭村定居。郭秀卒后,葬于该村。
明成化年间,郭秀后裔、郭子仪二十二世孙郭怀,由腰市镇中乡郭村迁往上集村。
郭怀一生豪爽,仗义疏财。明成化荒年,他捐赠粮食大赈乡里,因功劳巨大,朝廷按规定奖励他一虚职官位,郡侯孙公崇在“奖义门”隆重举行授官仪式,授其代表官位品级的锡官带。
上集在腰市街北约五六里,“村子位置平畴阡陌,绿树掩映济济数百家,且多巨室大宅,青砖瓦舍。村中道路交织贯通,道路两旁不时能发现石狮子和上马石等古物。”不少人家的大门楼上,有比较考究的砖雕、灰雕吉祥图案,当年繁盛景象依稀可见。
郭氏家庙的正殿,据考证建于明末,中殿和前殿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中殿和前殿大梁上镌刻着修建的年代时间。家庙整体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由前殿、中殿、正殿组成,历经几代族人维护修缮,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
家庙坐北向南,整体风格为五脊硬山灰瓦顶式建筑,三座大殿房脊的正脊与垂脊都有灰雕吻兽和花卉,分别雕有梅花、菊花和牡丹,秀雅生动、意蕴丰盈。
前殿、中殿、正殿各三大间,均五檩四椽双背梁双沿檩,前殿与中殿之间,左右生房各两间。
正殿的屋顶别具一格,铺在椽条上,承托青瓦的不是常规的木质栈板,而是小型古建筑中十分稀少的“望砖”。这种青砖较薄,一般在比较讲究的砖木结构房屋中才会铺设。不仅室内顶面平整、美观,还对防朽、防腐、防止透风、落尘具有相当好的维护作用。
家庙的山墙和院墙上,保留了大量的灰雕、壁画、书法、题记;梁架、檐枋、檐板上保留了绚丽多姿的彩画和木雕。其中前殿西山墙上的一幅壁画高2.5米、宽6米,现在仍可辨认,绘画内容为郭子仪平安史之乱,收回纥、吐蕃的历史故事。家庙内绘画近300幅,书法、题记有30余处(幅),绘画形式有描金、水墨、堆彩等。绘画内容涉及八仙仕女、农耕牧养、砍樵打柴、垂钓狩猎、生活宴饮以及狮兽、花卉等,是目前商洛发现的各类古代建筑中,彩绘作品保存较完整、存量较多、极有价值的宗祠家庙。
家庙内现存部分碑石,《郭氏家谱》中收录有碑文10余通(篇),内容涉及郭氏家族的迁徙,家谱编撰,家庙创建、重建、修缮、购地置业等内容。
家庙整体建筑,南北轴线对称。小广场上的戏楼建于清道光年间,坐南面北,遥对前殿大门。
郭子仪在人们心目中是位了不起的神人。他资兼文武、忠勇可嘉、能征善战、骑射绝伦,最突出的特点是不贪,不贪名利不贪权,更不贪功,一心为国,光明磊落。
郭氏家庙记录着郭氏一脉的激荡与沧桑、传统与辉煌,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