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0日
感 恩
○ 冯建军
  父亲走了,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六个年头。回想父亲这一生,从参加工作开始,辗转家乡的小学、初中、高中,直到退休。从教43年,桃李遍天下。
  我也曾是父亲的一名学生,在我上初中时,父亲给我带过思品课。讲台上的父亲,一身干净的蓝咔叽中山装,戴着眼镜,沉浸在教材里英雄模范的事迹中,黑板上是父亲绵中带刚、风骨皆俱的规整板书。父亲从不就书讲书,常用他浑厚低沉的声音加上对英雄模范事件背后的细节描述,以及自己对整体事件的评价和分析进行讲解,听来让人印象深刻。他当时是我们初中的校长,但他仍然坚持在教学一线带课。每次学校开大会,他都亲自斟酌撰写讲话稿,用他教学生涯中丰富生动的实例给全校师生们讲点学习的方法和做人干事的道理。在他自身正直的行为举止中,在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中,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我和父亲曾经教授过的学生们都是受益者,是他让我懂得了善良正直;懂得了做人做事;懂得了心存感恩。
  记得在父亲临退休前,他被县委办借调,负责编撰扶风在外人士的史料书籍,他用了半年时间,带领编撰组走遍了新疆、甘肃、青海、山东、河北、北京及省内扶风人相对较集中的地方,广泛收集资料,整理编辑出了涵盖各个时期、地区、领域的扶风人文史料书籍——《天南地北扶风人》。在编书的过程中,他联系上了许多多年未联系的学生,每到一处,学生们都要争相请父亲吃饭,但因时间仓促,许多人因轮不上请父亲吃饭而抱怨遗憾。在多年以后,父亲给我谈起他当年外调时,外地学生们争抢着轮流请他吃饭时的场景,仍然流露出发自内心的自豪。
  2002年,有一名在上海工作的学生感谢父亲曾经对他的帮助,邀请父母亲一起去华东五市旅游。从那一年起,每年的八月十五,父亲都会收到来自上海的包裹——一个大方食盒,里面是上海杏花楼的月饼。也就是从那年起,每年的大年初一父亲都会接到来自上海的拜年电话。这月饼、这电话一直延续了五年,当电话那头换了人的时候,父亲才知道他的那名学生因病已经不在了,他在那年的春节里常闷闷不乐,感叹造化弄人、祸福无常。2008年八月十五,当父亲再次收到来自上海的快递时,他惊讶莫名。不用拆都知道还是大方食盒,还是杏花楼。一打听才知道,这月饼是父亲学生的女儿寄来的。学生虽然离世了,但他在临终前给自己的女儿叮嘱,要将这个感恩的行为继续。一直到2016年父亲也因病离开了我们,在母亲的多次劝说下,八月十五的月饼和正月初一的电话才画上了休止符。
  父亲的学生从未忘记他,正如父亲也从未忘记自己的老师一样。父亲的老师郑廷璧在绛帐高中任教时亡故,那时郑老师的儿女尚小,加之是一个特殊时期,所以死后尸骨就草草埋葬在绛帐渭河滩边。多年来,父亲从未忘记他生命中良师益友的郑老师,在郑老师去世43年后,父亲和学生们组织同学联谊会,自筹资金、走访打听、河滩挖掘寻骨,终于将先师的遗骨运回凤翔故里,并举行了“先师郑廷璧迁坟安葬仪式暨追悼大会”,当日,有两县政府、单位、学校、生前好友、学生、亲戚乡邻等送葬者千余人,“良知义举报师恩”的行为在凤翔城内家喻户晓,在陈仓大地成就了一段“千人立碑谢师恩”的佳话。
  大年三十,我回老家祭奠父亲。听父亲以前居住的教育局小区的邻里说,有两位老人来小区打问父亲,在得知父亲已经去世的消息后,又打问父亲的墓地在哪。后来回村子里听叔父说,他领着来村子里打问父亲墓地的两位老人去了父亲墓地,他们祭奠完后悲伤地走了。虽然他们已到古稀之年,但仍然不曾忘记曾经给过他们谆谆教诲的父亲。
  古人云:“人生有养育之恩、救命之恩、授业之恩、知遇之恩四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有良知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回想起父亲曾编撰过的一副对联:“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这副对联当时被铭刻在了长命寺初中校门西面教工宿舍的东墙上。上初中时的我对那副对联没有太深刻的感受,只觉得父亲的毛笔字不错,绵中带刚,风骨皆俱。32年过去,回想起父亲的那一串串往事,再去细品那副对联,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父亲的学生会在生命终止后继续他的感恩行为,因为他从父亲的言传身教、行为举止和对联中悟得了做人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