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6日
母亲的艾团
○ 聂光玲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清明之际,人们早早就收拾行囊,准备踏上归家祭祀之路。当离故乡越来越远,长辈亲人渐渐成为思乡梦里的记忆时,清明这个充满仪式感的传统节日,就如同风筝线一般,从故乡的一头紧紧牵着游子的心。
  清明时节,不仅想到寄托故人的四月天,我还想起一种食物,青团,也叫艾团,主要原料是鲜嫩的艾草。每年四月初,母亲会到田野采摘最鲜嫩的艾草,叶子带有白霜毛茸的那种,回家做艾团。
  最喜欢艾团从生到熟的过程:掐回刚冒尖的鲜艾叶芽儿,洗净控水,使劲地揉啊揉,慢慢沁出浓绿的汁水,把手指都染得绿绿的,一滴滴地滴进盆子里。艾香一点点飘起来的同时,满手满身满屋地弥漫开来。
  和面做团,上笼开火。天气晴好,厨房的炉灶上水汽升腾,清香的美味在蒸笼里酝酿,守候到熟的时间再熄火揭笼,那一个个圆润水亮的绿色小胖子,正挨个挤在一起,湿漉漉羞答答地对着你笑。
  用筷子头儿轻轻戳一戳,小胖子软糯的身躯会微微地下陷,雨珠似的水滴哧溜溜地就滑了下去。我们围在灶台旁,急不可耐看着锅里黛绿色的青团子,口水都要流出来。多么不可言喻的美好呐!
  母亲说,她做艾团,是小时候跟外婆学的。当年食不果腹,外婆掐一篮野菜叶儿,几把玉米面粉,勉强粘合住的菜团子吃得高兴极了。
  如今,生活好了,外婆离开了,母亲还偶尔做艾团吃。只是做得更用心更精致,有纯艾团的、包馅儿的、捏花的。蒸之前,会专门找来粽叶,铺在笼屉上,确保不会黏底。蒸的时候,不时地看钟掐点。
  “妈,你这么尽心,是要把一口艾团的最好状态呈现给我们?”
  其实,我们都是不擅表达的人。我们之间甚至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我爱你!”但是,不论我走多远,走到哪里去,此生,我们永远是彼此心底最深最久的牵挂。
  艾团青青,母爱慈心。艾团之于我们,不仅仅是清明之际纯手工做的一种食物,更有母亲对外婆的缅怀,有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是一期一季的约会,是四季轮回的季节感,是不时不食的新鲜感,是表达情意的仪式感……
  在我眼中,清明的真正价值,是让我们在对已逝生命的追忆中懂得感恩和珍惜,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伟大,珍惜健在的亲人。
  母亲做的艾团,更是“爱”团,由口到心,串起了父母子女间那些从未说出口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