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30日
从文化遗产角度纵向研讨西安历史——《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二辑)
○ 王思琴


  西安是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许多重要的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必不可缺的代表性遗产。这些遗产无疑是西安历史文化最具研发价值的所在。西安市政协组织编辑出版的《西安文化遗产辑录》正是基于此种目的而组织的图书,旨在科学普及西安的历史文化知识,为西安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有效传播。
  继2020年《西安文化遗产辑录》第一辑出版以后,第二辑于2021年12月底正式出版。本书是传播西安历史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具有极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辑是目前从文化遗产角度纵向研讨西安历史的一部佳作。所选的遗址具有极强的代表性,编者本着科普的原则,尽量运用通俗的语句归纳出每个遗址的历史价值,娓娓道来,比较容易理解。如蓝田猿人遗址,由于其是旧石器时代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猿人遗址,甚至一度曾改变了人类起源的历史,但今人知之甚少,所以着墨处除了其巨大影响外,也对其发掘发现的过程刻意加以叙述,从而引出20世纪50年代那一段辉煌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与繁荣,与后边半坡遗址的发现遥相呼应。
  中国的上古历史,在现代考古学发展以前,多是传说中的片段记载,如伏羲女娲、三皇五帝、尧舜禹等,古人对之多予以采信,并赋予理想化的圣治时代,影响很大。在西安地区,关于上古三皇的历史传说比较特殊,尤其是华胥国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独此一说,因而便具有了可研究的空间。长安客省庄遗址这种流行于关中区域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发现,早已有学者论证其为夏时代的文化遗址,2021年西安太平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这一观点,从而接续了关中地区夏文化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代表性遗址的研究论述,确认西安地区是古人类重要的活动基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西周、秦以后的汉长安城遗址是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宫殿遗址,该篇以“秦帝国之后延续了十个王朝的都城遗迹”概括之是非常恰当的,因为隋朝建立之初是继承了北周的基业,开始也是以长安城为都城,不可忽略,因而便有了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惠帝末和愍帝时期、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初十个时代,隋朝都城跨越了南北两座长安城,只是后人因为隋唐长安城的辉煌而淡化了汉长安城曾经的过渡时期。本书中如此强调,自有其弥合历史接合部之意。此外,秦阿房宫遗址和隋唐长安城在本书占有相当大的篇幅,是重中之重。众所周知,隋唐长安城是公认的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宏伟壮丽的都城,目前保留下来的遗址遗迹最重要的如唐大明宫遗址、大小雁塔等虽然在第一辑中做了介绍,但缺少整体感觉,本辑就从隋唐长安城的整体规划与建设上全面予以叙述,从皇城、宫城、外郭城以及风景名胜几个大的方面,以现存的考古遗址如城墙遗址、城门遗址、皇宫遗址、池沼园林遗址等作为见证,结合文献记载基本可以还原隋唐长安城大致的轮廓。至于阿房宫遗址,经过考古发掘,确认它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体宫殿建筑遗址,但是围绕该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论,书中并未回避,而是以“述论”的形式予以介绍,作者从文献和考古发掘两条线,在罗列了秦亡以后关于阿房宫的主要文献记载而外,重点整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历次的考古勘察与发掘收获,期望梳理出大致的论点与争论的焦点。作者对此以“编者按”的形式予以解释说:“由于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解读与理解存在差异,阿房宫遗址成为本世纪以来最具争议的大发现。本文为了厘清争论的焦点,从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两条线路进行梳理,着重于各个时代的考古发现及考古专家的解读,期望对此提供一个相对明晰的思路:基于考古成果的文化反响与价值发掘。”
  除了以上所述,本书中还选取了秦汉时期西安地区最早的都城栎阳与栎阳城遗址、蒙元帝国经营西北的中心遗址斡尔垛和明清时期陕西行政统治中心的残存遗迹明秦王府城墙遗址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
  本书共选取了14个遗址,20多万字,170幅插图,以时代为线索将之联系起来,对于西安的历史发展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由于学术界对于这些遗产项目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成果丰厚,因而他们是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参考并采用了大量的考古材料和相关的学术论文,以【注释】【参考资料】的形式予以呈现,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本书由陕西省文物局专家学术委员会主任赵荣和陕西旅游出版社总编辑李郁主编,并与陕西省文保院、考古院多位专家学者合作而成。在编写过程中,专家们能够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结合考古报告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已有的学术结论,特别是陕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成果,提出相对科学的学术见解,完成相关的撰稿工作。全书言简意赅、图文并茂,既有学术支撑,又有很强的可读性,在展示分布在西安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的同时,讲述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揭示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从而为宣传西安、传播西安历史文化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