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我小时候就喜欢。第一次接触到越剧,是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这部影片在我们小城连续播映了三天。白天演,透夜演,一场连一场日夜轮番播映,售票窗前还是挤得人驮人。
后来,县里恢复了越剧团。我放学路过影剧院门口,看到那些穿着练功服翘着兰花指从边门进出的越剧女孩,特别羡慕。当时的越剧团团长林爱棣,五十年代就已是著名越剧小生。据说她年轻时那扮相那唱腔那气质那境界,曾轰动闽南一带,直唱到大上海,迷倒一大片戏迷。有个女戏迷,入戏太深,痴痴爱上了戏中人,竟不肯相信爱棣原是女儿身,让人感叹世上真有痴情的杜丽娘。
我见到林爱棣时,她已韶华不再,但还是很美。这时她已改演老生。因为看过她在《孟丽君》中扮演的皇帝,我小外甥一见她,就叫“皇帝婆婆”。其实,我五六岁时就见过她。那段时间,姐姐常带我去表姑家,姐姐和表姑一起绣花,就让我自个儿玩。那时表姑新嫁,房间里有明亮的大玻璃窗,洁净的浅色木地板散发着松木香,花瓶里有美丽的黄玫瑰,我特别喜欢玫瑰花瓣那种可爱的凹窝,让我想到姐姐脸上妩媚的酒窝。院门边小花坛也种了许多花草。林爱棣是表姑的叔婶,住在同一院子。一次,我在一房间门槛边玩(还记得那时自己比那木门槛高不了多少,可以趴着把头搁在门槛上),看到她背对房门坐在床前,俯身和卧床的夫君喁喁私语,那幅日常又恩爱的温馨画面,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柘荣这座小城和越剧应该是有深厚渊源的。这是一片适合越剧生长的土地。古时候,闽越与诞生越剧的于越,曾一度同属于吴越。同一片江南风光,草木气息,土墒水情,有一种地理血缘上的天然亲和,莺声燕语里,都混和了越剧的音调和气质。而省城的福建芳华越剧团,前身即为著名的上海芳华越剧团,是越剧尹派创始人尹桂芳于1946年创建的。1959年,团长尹桂芳亲自率团到福建安家。这么优厚的家底,或者说慧根宿缘,让福建的越剧得天独厚。柘荣越剧团,1953年成立,出过多个梅花奖金牌奖演员。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柘荣越剧团排演的古装越剧《状元和乞丐》和现代越剧《祥林嫂》,作为福建省戏剧代表团剧目,奔赴上海交流演出;八十年代,也上演了《秦楼月》《泪洒相思地》等许多经典剧目,其中《浴血琵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拍摄成连环画,在全国出版发行。
柘荣位于闽浙交界处,与浙江毗邻。柘荣越剧团里有许多演员是来自嵊州、苍南、杭州等浙地,有的就嫁了柘荣人,林爱棣即是。而我有个在越剧团的堂表姐,嫁给了剧团才子嵊州表姐夫。表姐夫会多种乐器,会作曲,他们的女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的“琵琶皇后”章红艳,就是启蒙于家学。
柘荣的越剧情缘,是与柘荣的众多戏迷分不开的。柘荣的戏迷历来出名,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自发组织了好几个戏班。布店老板张大龄是个老戏迷,看戏不过瘾,就干脆自办业余剧团。我大姐有个朋友,越剧唱得如同专业演员,她的父亲旧时代是切面店老板,也爱听戏唱戏,自创了“新城娱乐班”。外地戏班来了,柘荣一些生意人会挑着生意担子,跟随戏班十村八乡跑。
有越剧的故乡小城,光阴流转祥和,如月光梨花恬淡开落。你穿街过巷,时常会听到从哪家小院,或哪家窗口飘出越剧柔媚软哝的悠悠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