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25日
理 论
全力提升陕西省校企研合作创新能力
○ 中建安装华西公司 倪琪昌 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研究院 杨国梁 长安大学 张静晓
  经过实践证明,校企研合作是目前最适合陕西省开展原始创新的模式。近几年陕西省校企研原始创新水平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仍然存在着高质量原创性成果缺失、原始创新型人才吸引力不强、利益分配不合理等短板。为此,就如何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揭榜挂帅”机制流程、改革科技人才培养与支持模式以破除成果转化“中梗阻”,长安大学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经过调研后,提出相关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大原创性成果缺失,校企研科技攻关深度有待提高。第一,对科研成果“数量至上”式的激励政策和评价导向以及前置审查缺失导致基础研究力量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失。第二,陕西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也非常不足,这也是导致陕西省原始创新型成果不足的重要原因。例如,2019年,陕西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仅占全国的1.72%,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相差约14.84个百分点;陕西省规上工业企业有效专利数仅占全国的1.54%,与企业有效专利数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相差约29.28个百分点。第三,常规的科研组织模式不利于高效率、短流程遴选出敢于啃“硬骨头”、闯“无人区”、“挑战不可能”的队伍。对此,陕西省提出针对重大科技项目将实施“揭榜挂帅”方式,但“揭榜挂帅”机制如何有效地运行,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是原始创新型人才密度指标处于落后水平,人才吸引力有待增强。2019年,陕西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为2.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04个百分点。陕西省原始创新经费投入虽持续走高,但就基础研究R&D人员密度指标来看却不容乐观,2019年R&D人员当时全量仅为全国总量的1.36%,为全国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6.69%;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人才吸引力也较弱,2019年,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企业R&D人员为2.67万人,仅为常住人口的0.07%。原始创新型人才密度指标落后,人才吸引力较弱,这些问题最终导致陕西省原始创新水平落后于国内其他省份,并极大限制了陕西省校企研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是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不全面,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合作的评估主要依据各自的主观判断,缺乏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评估,对于利益分配难以达成一致。陕西省校企研协同创新多表现为短期的松散的单向的突击型的结合,多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或仅为应付承担项目任务指标考核,导致许多科研人员把精力主要集中于出著作和发表论文上,对于科研课题选择也只关心是否能立项、鉴定和评奖,从而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7.04%,居全国第九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75.42%,居全国第四位,但迄今陕西创新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常年维持在3%左右,远低于全国10%耀15%的平均水平。因此,如何完善校企研合作机制,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建议
  一是建立交叉、非共识项目和颠覆性技术的支持机制,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活力。第一,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和推进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建立,加快推进学科交叉的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在前沿、新兴、交叉、边缘等学科以及布局薄弱学科的基础上,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等部署共建研发机构和联合实验室。第二,作为地方省份的基础研究,陕西省应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重视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针对陕西省重点产业领域发展中对应用基础研究的现实需求,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服务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陕西省应努力争取多渠道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和国家在陕西省布局基础研究国家创新基地,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优势学科集群,以陕西特色专业和学科为重点,反映出陕西省的地方特点和需求。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其正在推进100家领军企业牵头科研院所建立联合体,目前,已有超过500家企业与创新港建立深度合作,合同金额超25亿元。这种机制能够围绕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设立研究专题,组织研究团队联合进行攻关,实现重点突破。
  二是完善“揭榜挂帅”机制流程,激发创新活力。第一,健全榜单筛选机制。可以由省科技部门牵头,组织一线专家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一批前瞻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项目、重大应急攻关项目。经专家评审,对每一个具有点上突破价值的项目或属于经济社会发展急难技术,提出悬赏金额、技术指标、攻关周期、产权归属、资金投入预测等,组成悬赏项目榜单池。第二,完善经费扶持保障机制。实施方既要做好总量控制,又要精心设计榜单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阶段性资助。对于那些的确有实力却无能力前期投入的团队,可考虑给予分阶段投入,借鉴合肥市开展的“借转补”政策,可预拨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后再全部或部分转作补助,如不能完成阶段任务,停发后段经费,并追回前期经费,规定在数年内不得申报项目。第三,优化容错补偿机制。对揭榜失败方给予利益补偿,呵护好科研人员参与“揭榜”的积极性。可借鉴浙江省推出的“揭榜险”制度,即因不可抗力导致“揭榜挂帅”项目失败的,由保险公司按照项目投入分别给予发榜人和揭榜人补偿,政府给予投保费用50%的支持。第四,建立健全“揭榜挂帅”监督管理机制。可借鉴浙江省相关措施,建立产研融合平台,以解决对接匹配不精准、项目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实行项目研发合作全流程监管,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人才资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
  三是通过灵活的引才用才政策,提升人才吸引力。第一,以科技人才培养为导向,开展创新创意创业教育,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家的国际化培养力度和普惠支持,实施更加灵活的引才用才和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强化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导向,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第二,财政资金支持方面,综合补助、奖励、税收减免、股权投资、政府采购等多种直接或间接投入方式,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撬动社会资本向创新链各环节,注重向基础研究阶段聚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方面,高效吸纳“独角兽”企业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