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04日
丝绸之路千问千答(连载71)
○ 高建群


  中亚篇·大月氏人的五次迁徙(中)
  乌孙的祖居地在塔里木盆地,记载中说,那个地方叫赤河。赤河是哪一条河流呢?记得笔者在记述自己此行时,曾记述在喀什噶尔刚入城时,看到那高高的老城,看到城下面好像有一条干涸了的护城河,那河就是赤河。现在则叫乌兰乌苏河,它是喀什噶尔河的源头之一,而喀什噶尔河是塔里木河的源头之一。另外,现今的阿克苏城东北二百四十五里有军台,相传为古乌孙人祖居地。有一股水,叫赤水,有一座山叫赤砂,有一座城叫赤谷城。乌孙人为高车人所驱赶。在那个中亚古族大漂移年代,这样的事情几乎经常发生。那么高车人是谁呢?他们应该也是一个中亚古族,原居地在贝加尔湖畔。
  他们乘着吱吱呀呀的大轱辘车,车上坐着妇女儿童,男人则骑着马,护卫着大轱辘车,驱赶着牛羊,迁徙而来。
  高车人落地生根塔里木盆地以后又叫丁零。西域诸书中有许多关于丁零的记载,并有楼兰为丁零所灭的只言片语。丁零在世事变迁中,后来又叫回纥、回鹘,他们一般被认为是现代维吾尔人的祖先。或者说是他们的祖脉之一。
  迁徙到巴尔喀什湖的乌孙人出现了一位英雄人物,他叫猎骄靡。史书上说,公元前一三八年至公元前一二九年,乌孙王猎骄靡长大,为其父报仇,遂率众西击大月氏,夺取伊犁河流域等地。大月氏被迫再次西迁,定居阿姆河北岸。
  汉武帝的堂妹细君公主西嫁乌孙王猎骄靡。这是公元前一○八年发生的事情。促使这次胡汉和亲的原因是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无果后,第二次出使的目的地是巴尔喀什湖的乌孙,回国后他向汉武帝提出这个建议。
  这样大月氏人在费尔干纳盆地、卡拉库姆沙漠一番漂移之后,来到撒马尔罕,将这里作为自己的第三个停泊点。他们修筑了王城,建立了国家,他们的国家由五个诸侯国组成。这五个诸侯国是休密国、双靡国、贵霜国、肸顿国、都密国。人称大月氏五部。
  咸海那时候的水量应当还很大,而注入咸海的阿姆河和锡尔河,这两条从帕米尔高原流下来的河流,当时也水量丰盈。沙漠戈壁草原地貌,一旦引来水的浇灌,立即会成为郁郁葱葱的绿洲。这样这块被中亚史书上称为“河中地”的地方,就成为了一块适宜人类居住的农耕游牧绿洲。加之背靠着帕米尔高原,一旦中亚地面有战事发生,大月氏人可以举国举城遁入山中,硝烟散去后,再重回这里。
  所以这就是大汉使臣张骞,万苦千辛,九死一生,终于寻到大月氏国,叙述完此行的来意时,大月氏王很冷淡的原因。大月氏王说,他的国家已经厌倦了战争,已经疲惫了漂泊,他们寻找到这样的好地方,又将这里改变得这么好,他们是不想再打仗了:天佑吾国吾民,我们就在这里苟存下去吧!
  这样张骞无法,他在撒马尔罕又待了半年之后,见大月氏王主意已定,自己再待下去也是无趣,于是只好率着使团返回。这期间,他的副使曾顺阿姆河而上,到贵霜国。
  大月氏后来又是为谁所驱赶,开始他的第四次迁移的呢?我们知道,大月氏以后,撒马尔罕又出现过一个重要的中亚国家,名叫康居。这个康居国曾率领包括自己在内的九个国家,派使臣前去长安城,愿意成为大唐王朝的附属国,而大唐王朝也曾经在撒马尔罕建立康居都督府。那九个国家我们叫它“昭武九姓”。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
  大月氏人于是又开始了另一次悲壮的迁徙,他们沿阿姆河谷走入帕米尔高原的深处,那里原来就有他们的诸侯国贵霜,于是迁徙此处后,这里成为大月氏人的又一个停泊地。
  他们在今天的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建立了丝绸之路上有名的王朝——贵霜王朝。在喀布尔,贵霜王朝人驱逐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大夏,大夏是谁呢?它叫巴克特里亚,是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建立的国家。亚历山大东征至此,就没有再翻越眼前的大山,而是让他的远征军继续前行,直至翻越大雪山,穿越五印大地,来到印度洋岸边,然后这一支军队乘船返回希腊,而他自己,则率领另一部分军队陆路返回。他在返程前在这里打过一仗,战争结束后建立一个国家在这里用作纪念。这是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二百多年前的事。
  强大的贵霜王朝后来为西迁的匈奴人所灭。这支匈奴人叫嚈哒,或者叫白匈奴,或者叫印欧人种。现在又有专家推断说,说不定这嚈哒是雅利安人种。
  这支迁徙的匈奴人在灭掉贵霜王朝以后,潮水继续向前奔涌。记得我们讲过,大智者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罗炎,他们的家族在印度的一个邦国中世世代代为相,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祖上某一个宰相守住了城池,阻挡住了匈奴人的马蹄,从此这个家族得到了这个崇高的荣誉。而匈奴人,他们则有自己的说法:这个地方真他妈太热了!我们不往前走了,留一个虚名给这守城的宰相吧!让这地方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酷热难挨之地吧,再见!
  贵霜王朝就这样从历史的编年中抹去了,它的背影,模糊而苍白。它只留下一些口口相传的传说,和史书记载中的只言片语。这些传说,很多是将那些历史残片连缀在一起而编织成的故事。这些故事距离历史真相有多远,我们真是无从知道呀!所以《金枝》一书的作者英国人弗雷泽说:以今天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定式,来推测那些遥远年代的事情,也许是距离真实很近,也许是谬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