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篇·相似表法 其道大光(上)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多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形制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多是依山壁开凿而成,窟内雕有佛像及宣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故事的壁画等。
中国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犍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昆仑山脉,高大险峻,终年积雪,一座座突兀的冰峰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寒光闪闪。这里号称世界屋脊,这里又被称为“千山之祖,万水之源”。昆仑山又叫南山,接下来的喀喇昆仑山又叫美丽的南山,再下来是天山,是阿尔金山,然后东向,是横穿长长一条河西走廊的祁连山(突厥语“天山”的意思),最后,是高峻险拔,像一条青龙一样昂头向东,直到黄河岸边才终止行走的终南山。美丽的南山到这里终止,所以叫终南山。而自秦王朝之后,人们又称它为“秦岭”。
在那遥远蛮荒的年代里,佛教怎么翻越崇山峻岭,进入昆仑山的这一边的塔里木盆地的呢?那简直是一个谜。
可是佛教传入,在跨越了喜马拉雅山、昆仑山,进入塔里木盆地以后,它东行的路线,却是明白无误的。
是的,佛教进入东方,是用开凿一个又一个佛窟的形式而推进的。人们依着山岗,凿出一个又一个千佛洞、万佛洞,在佛窟的中央,雕刻或泥塑上释迦牟尼的尊者之像,分列他左右的是诸多菩萨。而在四周的墙壁上,雕刻或绘制上释迦牟尼的投胎、降生、成长、出家、成道、说法、涅槃以及涅槃后众弟子的弘法传教故事。这些雕刻和壁画,还像那些连环画小人书一样,在墙壁上记录下佛家那些流传久远,或真或虚的本生故事。
那建在昆仑山这一面的佛窟,也许那最早的一个,是建在拜城县境内的克孜尔千佛洞。险峻的凄凉的红色的或栗色的山岩上,凿出一个千佛洞,人们用木质的楼阁,顺着山岩搭建成屋,攀援直上。千百年来,朝圣者供养者络绎不绝,来这里上香礼佛,来这里安妥自己的灵魂。克孜尔千佛洞下面,就是那当年著名的西域佛国,古龟兹城了。在一段时间内,它曾是西域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之一。
克孜尔千佛洞在渭干河河流阶地上,它背依明屋达格山,南临木扎提河和雀尔达格山,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共有石窟二百三十六个,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有八十多个,壁画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三世纪,在公元八至九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是绝无仅有的。
克孜尔千佛洞集中了最多的佛教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比如在佛窟的进门处,镌刻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一贫如洗的柯尔克孜少女从佛窟下的河边走过,看见满山的佛窟,善良的少女发心给佛菩萨供一点布施,但是她一无所有。她就从山脚下采一束野花,为佛菩萨献上。佛祖十分感动,说,这是一位可尊敬的施主,佛祖有理由赞美她、感谢她、佑护她。
无独有偶,在穿越了塔里木盆地,穿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遥远的地隅的这一头的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九窟中迎门的那幅壁画,正画着这样的一个女子,长裙曳地,脖颈高挺,一只脚踮起,一只脚平伸,高绾的发髻,向前伸出的前额,两手平举,手执花篮的形象。她的花篮里也许是花,也许是供果,也许只是一些象征性的物什。这大约描绘的是这个佛窟的一位供养人的形象。莫高窟的管理者于是给这幅壁画命名为“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九窟唐代供养菩萨”。
供养人现象也许是这些佛窟能够以数百年的耐心艰苦开掘的重要原因,除了信仰的力量外,物质的保障是必须的。克孜尔千佛洞的开掘,大约除了龟兹国皇家提供的财力以外,大量的经费支出,正是来源于龟兹城中富户人家以及塔里木绿洲地面上信众们的馈赠和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