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2日
沣 惠 情
沣 惠 情
  深秋时节,又回故乡,很久以前,这里就很美。
  发源于秦岭北麓的沣河,从沣峪口出山后,先纳高冠河之水,后纳太平河之水,在这里又纳洨河之水,形成“四水归一”北流入渭的格局。不但河道纵横、湾港众多,而且林木稠密、水草茂盛、物产丰富、野生动物众多,汉武帝时期这里就是皇家狩猎场。不过皇帝也有好生之德,为了不将所有珍禽异兽赶尽杀绝,不是在南边张开网,就是在北边张开网,让那些幼仔或身怀有孕的妈妈由此逃生。成语“网开一面”就起源于此,传说北张村、南张村的地名也是这样来的。
  民国时期,李仪祉先生主政陕西水利,在确定修建“关中八惠渠”时,经过多次勘测,最终决定在南张村西南,沣河与洨河交汇处修建拦河大坝,于是这儿成为沣惠渠首。1941年7月,沣惠渠开始动工建设;1943年5月,渠首大坝竣工;1947年5月,沣惠渠灌区建成,灌溉面积一度达到21.35万亩,沣惠渠灌区也逐渐发展为当时西安最大的自流灌区,被两岸群众称为“西安粮仓”和“渔业发展之基”。
  至今,这条渠还发挥着给昆明池补水等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当年的故乡农村,如今也进入了西安高新区的版图。而变化最大、速度最快的地方,就是“四水归一”的沣惠渠首。
  拦河坝经过整修,更加坚固结实。坝上水平如镜,坝下飞流湍急,两岸屋舍俨然,城乡浑为一体。终南如在近旁,水光山色潋滟。为纪念民国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对陕西水利事业的贡献,在沣惠渠两岸,当年修建“三河口”水库和后来挖沙的地方,建起了水域面积500多亩的仪祉湖,供人们休闲度假和运动健身。
  不论何时来到这里,总有新的发现。你看很多人都是举家而来,或是岸边垂钓,或是湖中荡舟,或是亭中闲坐,有的还在此野餐,怡然自得的样子,让我好不自豪。这就是我的故乡,不但有天然形成的迷人风光,也有人工的伟大创造,还有千年历史的秦渡古镇,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值得留恋和记录的。
  两三前年,在主编《长安八水记》一书时,我曾带领采风团队数次走进这里,我以为自己是最了解故乡的,没想到还是落伍了。从那时到今天,这里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沣河绿道修过来了,沣惠绿道也修过来了,洨河绿道修过来了,还有仪祉湖度假区也开建了。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条形似游龙的景观桥从仪祉湖上腾空而起,向南跨越洨河,然后在沣河上掉头向西,与秦渡古镇南门有效连接,将会聚于此的三大绿道,两河一湖一渠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站在仪祉湖边,绿道水系四通八达,湖光山色尽收眼底。若是漫步在景观桥上,当然还会有另外一番风景。虽然工程仍在建设和完善之中,但游人已经络绎不绝。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先是在此处见到了胞弟。我们还是在春节时见的面,从那时至今已有大半年了。他与我一样,也是在秦镇吃完凉皮后,让儿子媳妇开车先回去了,自己一个人来此观光的。要不是我在写有“四水归一”的分水闸旁停留拍照,我们兄弟俩很有可能会因人多而失之交臂。兄弟相见,自然高兴万分,便从沣惠绿道迈上洨河绿道向东南方向走去。边走边谈,就想起了家在距此不远的大表哥,因为此前每次来到这里,几乎都能遇到民绳表哥。
  这位表哥,是我们表兄弟中年龄最大的。他的舅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将,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部队就干得不错,舅舅也希望他留下来干出一番事业。但他念及寡母一人在家拉扯四个弟妹不易,家乡建设也需要自己,就义无反顾地转业回到农村,当了沣惠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带领民兵修建长安石砭峪水库时,差点被洪水卷走,所幸夹在两块大石头中间,才保住了性命。但一条腿却落下了残疾,走路不再像从前那么利索了。在1970年代修建“三河口”水库时,我曾亲眼见他带领人马奋战在水库工地,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挖泥沙。
  进入古稀之年后,表哥为打发时间,便买了几只羊在附近的河滩上放养,这也是我在此经常碰见他的原因。原以为朝他家的方向走,没准就能再次碰见,但听胞弟说,表哥在一个月前就去世了。由于疫情的原因,家属没有通知我们这些表亲。想起多次在这里与表哥相会的情景,让我唏嘘不已。
  我相信:如果他在天有灵的话,是一定不会离开这里的。因为在我们表兄弟中,只有他一个人是从家乡走出后,又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而且终老在这里。还有谁比他更热爱自己的家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