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戏曲一直非常注重人物的表演,讲究“形似”如见其人、“神似”如见其心。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大师曾说过:“在我们的戏曲表演艺术里,有许多的技术除来自于生活以外,还有很多是从古代的民间舞蹈、宫廷舞蹈、武术、杂技、绘画、雕塑等等艺术中以及飞禽走兽,花卉草木等自然现象中吸收来的东西。”例如戏曲中常用的金鸡独立、鹞子翻身就是取其静与动之美,戏曲武打动作中的“旋子”“虎跳”“扑虎”等动作也都是前辈们从蝙蝠的飞翔、猛虎的跳跃中提炼出来的,既带有现实中惊险和真实的一面,又把这些动作进行了艺术加工,给人们以惊与美完美结合的双重享受。
戏曲艺术既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戏曲艺术的真实在于“似”与“不似”之间。程砚秋说过:“舞台上使用的任何身段和动作,能够做到十分之七的真实就够了,倘若做到十分之十就有些过火了。”在舞台上演出“牛郎织女”,如果把真牛牵上台,看来是太“似”了,但是却没有美的效果,更显得生厌;反之,如果演员在表演上完全脱离生活中的原形,完全不“似”,那么在观众看来也会觉得乏味和虚假。
戏曲表演既要“形似”又要“神似”。“神似”就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这就需要演员在分析、研究了整个剧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自己扮演的人物,去感受他最细致的情绪变化,把握人物内心的真髓。但戏曲的表演也不能到完全“忘我”的境地,如在人物五内俱摧悲痛至极的时候,如若失掉控制嚎啕大哭不能自主、鼻涕挂成冰柱声音嘶哑、哽咽堵塞话都说不出来,人物也就被破坏,难以演下去了。
“形似”与“神似”,关键是要情、理、技的完美结合。戏曲在艺术创作时,都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戏曲艺术虽然有着严格规范的一整套程式,但是戏曲的功能不仅要让观众欣赏优美的程式化表演,更要真切地表现所要展示的生活内容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戏曲是以程式化的歌舞演故事,需要用“心”演戏,以情感人。“故事”演得好与不好,关键看演员在表演上是否准确、细腻、深刻地刻画了剧中人物的性格,是否用戏曲的程式化语言来完成这一任务,这关键是一个“情”字;没有了“情”,戏曲的唱念、形体就成了多余的摆设。
表演要以情入手,但要以理演戏。一个好演员,不仅要掌握过硬的唱念做打基本功,还要具备驾驭程式技巧的能力,要学会如何使二者完美地统一起来,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程式更适宜,在运用技巧时,不忘记传达给观众什么样的信息,这就是情与理、情与技的巧妙结合和运用。无技不成戏,人物离不开技巧,技巧也不能脱离人物,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个作品不论它多么美妙,多么合情合理,如果没有精湛高超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技艺去表现,也是根本无法完成戏剧规定任务的,这是戏曲艺术独有的特征。中国戏曲区别于外国戏剧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中国戏曲十分注重外部技巧动作的表现。斯坦尼的理论认为体验角色的情感是创造活生生的人物精神生活,至于角色外部形式则是在不经意间自然体现出来的;而我们中国戏曲除了注重内容的表现外,更十分注重外部技术的培养与训练,因为中国戏曲是以歌舞化的形式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没有完整的戏曲表演程式,没有完美的戏曲技巧的能力,就完全不可能将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
例如“鬼怨”中李慧娘的表演,出场“怨气腾腾三千丈”一句高亢激越的二音,倾诉出李慧娘满腔的悲愤;随后,一身素装、双袖下垂,上身挺立、两眼悲愤,辅以“碎步”“快圆场”等技巧准确而鲜明地揭示出李慧娘此时复仇厉鬼的贴切形象。在“追杀”中,为救裴生,慧娘手持宝扇,口吐烈火,运用了高难的舞蹈身段和翻滚跌扑的技巧,滚转如盘的“乌龙绞柱”,带有芭蕾舞色彩的“探海”,又高又险的“抢背”,舒展粗犷的“撕叉”,变化有致,优美而洒脱,尤其是运用各种形体造型式的“喷火”传统技巧,更让观众感受到李慧娘那满腔的怒火和要将整个旧势力烧成灰烬的抗争精神。演员的表演首先是从剧情出发、从人物出发,为了塑造李慧娘有情有义又富于反抗精神的这一女性形象,可以说是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和程式技巧,唱念做打结合得如此完美,堪称经典之作。这里,观众不会认为演员是在故意卖弄技巧,更不会觉得这些技巧安排设计得生硬、失调,观众会在欣赏演员表演的同时,认同这确实是以人物和以生活为根基的艺术表现手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这充分说明,只要遵循了戏曲情、理、技表演三要素的和谐与统一,不论是老戏老演,还是老戏新演,必然会获得成功。
一个演员,不懂得剧情剧理与技巧的运用,不懂得技巧如何与剧情剧理相配合,只能是脱离剧情,纯粹是为技巧而技巧,是不可能塑造好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运用要恰到好处,每一伸手,每一投足,都要有其目的性,不能为技巧而技巧,更不能在戏中卖弄技巧。
完成情、理、技的完美结合,最主要的是演员要有洞察生活内涵的眼光和能力,要努力提高艺术识别力、鉴赏力,对戏曲要有精深的认识和理解,对戏曲的表演规律、表演手段、表演技法要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才能从分析剧本剧情入手,进而通晓人物及事件。同时,还要向有经验的老演员学习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的舞台经验,多听多看多观摩,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学会分析人物、塑造人物,挖掘戏曲表演艺术中的多种内涵,从中汲取精华,以丰富自己在舞台上的表现手段。努力创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技惊人、情理技三位一体的艺术精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完美结合,才可能创作出更多的具有自己表演特色的剧目,并在戏曲表演艺术传承和发展方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