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16日
谈读书
谈读书
  纵观古今,读书一直是安身立命、立身处世的重要法宝。读书可以传承人类知识,延续文脉。人之于世,都离不开读书。读书,可以获取知识,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进德修业实现人生抱负。从古至今,大到达官显贵,小到寒门学士,从小就开始读圣贤之书,读经典之书、读有益之书。故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寒门学子挑灯夜读,都成了刻苦求学的典范,他们都饱读诗书,最后走向成功,古人这种苦读的求学精神值得后人推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特别在一些地方,农户大门顶上都刻有“耕读第”三个大字,来倡导和训诫后人,要刻苦读书。笔者认为:一是古人把读书作为一种求学的手段,用来谋生,通过读书走向仕途;二是把读书作为一种文化熏陶,来影响他人,旨在传承人类知识,延续文脉,赋予读书神圣光荣的使命,就像孔老夫子那样。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读书看报的、去图书馆借书的、书店买书的少了,大多通过手机、网络获取信息,阅读的渠道更加广阔。
  读书范围要广,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法律……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拿到一本书都要精读,读书的要义在于精。贾平凹先生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一文中写道:“若喜欢一本书,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咏;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过去,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的确如此,如果喜欢一本书,应该这样读。读出它的精义,领悟出作者当时写书的时代背景和所表达的心境,然后把自己放在那个时代,那种环境中去思考,也就是古语讲的读书百遍而其意自见的道理。
  苏东坡有《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旧书”指的就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一语道破,读就要读经典。现代社会,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读书识字,更多的让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这些国学经典。这就好比“四大名著”,大家都爱看,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读就读它的原著,因为那才是经典。发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了以后“百读不厌”,也是区分经典和非经典的标准,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而非一遍接着一遍地读下去。
  读经典给人知识,使人明智,也教给人怎样做人,不是做别人的人,而是做自己的人。读书更应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心灵的享受,读经典读精品,读出书中精义,学会修身立命,做自己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