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祭灶之后的腊月二十四,春节的气息越来越浓烈,春天的脚步声也越来越近,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便开始为过年做紧张而有序的准备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扫房墁墙。
在我的家乡渭灞三角洲新筑镇一带,四十多年前扫房时,一般在吃过早饭的八九点之后,一家老小不分男女齐上阵,先将房间里能搬到院子里的坛坛罐罐、锅锅盆盆、箱箱柜柜、灯盏油碗全都搬到院中,实在不能移动的物件就用废旧报纸或塑料纸、油布盖上,然后精壮劳力戴上草帽或用羊肚手巾包着头,开始用扫帚清扫屋里旮旯拐角的积尘,将墙壁上的尘埃、墙角处的蛛网、楼楞子仰棚上的积尘毫不客气地刷去,高处的够不着还要站在凳子或梯子上清理。老人和小孩也不能闲着,在院子里做着抹桌子擦板凳、铲锅煤(锅底的灰烬)、洗坛罐,甚至照看更小的小孩或更老的丧失劳动力的老人等力所能及的事。
打扫完屋子的垃圾灰尘,只是扫房的第一步,工作还远远没有干完,还有一项挺重要且繁重的事情——墁墙、墁锅头,就是粉刷墙壁和粉刷锅头。起初村里的乡亲们都不富裕,墙壁和锅头是用白土墁的,就是将白墡土放入锅盆或大缸中,再向这些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拌搅成稀稠可以挂线的糊状,然后用大长刷子或扫地用的条帚蘸上糊状泥土当涂料,直接朝墙壁上、灶台上均匀地涂抹,待干后平整白净,一尘不染。虽说不是太洋气,却是因地制宜的杰作,土香土色,不崇洋媚外,不矫揉做作。爱好洋活的人家还将临街的大门、堂屋门用黑漆刷一遍,用红漆勾勒出门框的边缘,在庭堂的八仙桌后挂上神祝子,点上红蜡烛,摆上干鲜供果供品,在旁边的墙壁挂上红皮日历、贴上四条屏年画或者革命样板戏的剧照,性急的小孩们再放几响炮仗,甩几声摔炮儿,年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出来了。
我家那时只墁房屋迎面檐墙、客厅的四壁,屋里住人房间的墙壁,尤其是土炕周围的墙壁则用从供销合作社废品收购店买回的旧报纸糊贴。
当然,这墁墙墁锅头用的白土,并不是什么地方都有的,必须到特定的地方去挖。我们新筑镇的人一般是到寨家塄和许王坡挖白土,那里崖高土厚,土质细密,干后色泽亮眼,是正二八经的白土,这两个生产队专门留有固定的白土窑供人在其中挖土墁墙。
其实,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传承着中华民族讲文明、懂卫生、爱整洁、敬祖宗的良好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