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04日
刘红昌——
刘红昌——
  杨晓阳西安画展现场
  每一个展览都有不同的学术定位以及展方的实际需求。“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及文献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献展,是带有文献性质的一个综合展。我是这样理解的。既然被称冠名为文献展,展厅中出现复制品,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本无可厚非。
  因为诸多原因,大众对展览心理期待特别高的情况下看到复制品,可能会产生被“忽悠”和“上当”的感觉,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实际上,这也跟大众的观展习惯、观展心理和观展思维有很重要的关系。文献展上出现复制品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只是这种形式在国内或者说是在陕西相对来说少见,一般的大众接触比较少,少见自然多怪。
  因作品的被收藏、被遗失,或是保价、运输安全各种原因做文献展的话,必须要在一些非常醒目的地方标注出来复制品等文字信息。展览主要是通过作品本身或作品的复制品来全面再现艺术家的艺术探索历程,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以及未来艺术发展的可能。原作或者是复制品并不影响这个展览本身要表达的学术目的。但标注清楚是必要的,会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也是专业的基本要求。
  当然在当下也有一些以文献展的名义来展出一些不具有文献意义或文献价值的资料来满足某种目的,这也是当下文献展的一个弊端。还有本是某种程度上的文献,但是艺术家和策展人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这些文献的价值,只是当作点缀或者附属品放在展厅,烘托气氛,这个时候的展览并不称为文献展其实已经具有文献展的形式和意义。这需要策展人或艺术家从一个很高的高度看待艺术发展的轨迹,看待这些文献资料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道路中间所体现出来的文献价值以及对后世可能会产生的影响。
  杨晓阳先生文献展引起的争议也说明我们整个国家在文献资料的梳理、保护、展示和公共教育层面做得非常不到位,让普通大众甚至有一些准专业人士认知欠缺。建立健全艺术家的文献资料和艺术品的身份信息和文献库,这是未来需要引起重视和大力加强的要做的事情。
  文献展作为众多展览形式中的一种,还需要不断地去完善规范和发展。让观展的百姓多接触,更多地理解文献展的形式和意义,而不是一味地坐井观天,大呼受骗。刘红昌,艺术从业者、青年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