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13日
神木皇城台入选“2016中国考古新发现”
神木皇城台入选“2016中国考古新发现”
  石峁皇城台修复示意图
  1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6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等6个考古项目入选“2016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陕西凤翔县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等7个项目入围该项评选。

    石峁皇城台门址
   开我国都城正门结构的先河
  位于陕西省神木县的石峁遗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我国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多年考古发现,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皇城台”位于内城的中心部位,是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城墙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
  “皇城台”为石峁遗址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台顶有成组分布的宫殿建筑基址。2016年石峁遗址皇城台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门址处。皇城台三面临沟,仅北侧偏东有一窄梁通往外界,门址即扼守于此,发掘显示其主要组成部分自东向西依次为:广场、瓮城、南北墩台、门道等。皇城台门址门前设置瓮城及广场的做法开创了我国都城正门结构的先河。
  遗物方面,发现有铜器、石范、玉器及制骨遗存。铜器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至夏时期。是中国早期铜器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尤为重要的是夯实了河套地区在中国铜器起源和传播过程中的地位。
  目前发现的陶瓦残片均出土于皇城台东墙北坡的“弃置堆积”内,出土约200陶瓦残片,辨为筒瓦。石峁陶瓦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发现数量最大、区域位置最北端的重要发现,对探讨中国早期建筑材料及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玉器出土再一次证实了石峁玉器的特有埋藏背景。从皇城台顶部弃置于西北角包墙处的大量兽骨中发现了完整的骨针“制作链”,骨针数量就超过了250枚。皇城台顶部可能存在着手工业作坊,以骨针、骨锥、骨铲等为主要产品,尤以骨针产量最大。
 
  雍山血池遗址
   是我国大型皇家祭祀场所
  此次我省评选的考古项目中,除了入选的石峁皇城台遗迹外,还有入围的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
  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西北的柳林镇血池村东至沟南村之间的山梁与山前台地上,东南距秦雍城大遗址15公里,这里沟壑纵横,植被丰茂,且处在秦汉时期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上。
  雍山血池遗址数量最多的遗迹是分布较为密集的三类祭祀坑。其中第一类是“车马”祭祀坑,坑内的“车马”及其随器却制作精巧且形体很小,其“木偶”性的明器化特征突出。B类坑绝大部分呈不规则形,全部为马、牛、羊的牲肉埋葬坑。C类则系极少数“空坑”。遗址所在的血池村为古地名,或与当时祭祀用牲的宰杀与采血场地有关。
  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是首次在雍城郊外发现与古文献记载吻合、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较为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雍畤”遗存,这是由秦国国君和西汉多位皇帝亲临主祭的国家大型祭天之固定场所,这不仅是正史记载中关于在雍地开展的一系列国家祭祀行为之印证,而且成为从东周诸侯国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祭祀活动的最重要物质载体和实物体现,对于深化秦汉礼制、秦汉政治、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次揭晓的“2016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除了陕西神木县的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还有贵州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辽宁朝阳市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湖北天门市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青铜时代聚落遗址、河南洛阳市西朱村曹魏大墓。
  入围的项目分别是:内蒙古化德县裕民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凤翔县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山西太原市蒙山开化寺北朝佛阁遗址、上海青浦区唐宋时期青龙镇遗址、山西河津市宋金时期窑址、吉林安图县宝马城金代遗址、湖南桂阳县桐木岭明清时期矿冶遗址。另外还专门设置了国外考古新发现项目——乌兹别克斯坦明铁佩古城遗址。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