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9日,文化艺术报社与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全媒体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后举行了联谊恳谈会,来自书画、传媒、高校等各个领域的专家纷纷建言献策。本报将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加以整理摘录,以飨读者,也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得到社会各界的宝贵建议与支持。
刘龙(文化艺术报社社长、总编辑):
今天我们相聚西北饭店,举行文化艺术报社与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陕西国画院是陕西省文化厅直属、唯一从事专业创作和学术研究的事业单位,成立于1981年,是发扬长安画派精神而设的机构,陕西国画院的创作和研究在全国美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是陕西国画院成立的二级学术机构,于2016年顺应而生。
《文化艺术报》创立于1958年,2000年由陕西省文化厅划入陕西人民出版社主管,报纸多年来为倾力打造文化艺术的传播,及时反映文化艺术热点信息,大力宣传书画家的艺术成果,传播文化艺术政策,为普及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为文化艺术界、政界、学界和各界人士及都市人群服务。报社已成立以报纸为首的多元化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展新闻新媒体,已经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文化艺术领域专业的省级媒体。
报院一家亲。两者将取长补短,整合资源,利用双方优势携手发展。《文化艺术报》将发挥专业优势,将花鸟画院品牌形象在全国进行传播。
蔡小枫(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执行院长):
陕西国画院是全国知名的一个品牌,花鸟画院是随着社会发展所设立的学术机构,以花鸟画的研究、创作、交流为主要任务;以陕西花鸟画史、学科谱系、老艺术家艺术思想及技法体系、花鸟画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扶植。
我是花鸟画院的画家,最初接到组建任务,心里很忐忑。所以,首先找陕西地区卓有成就的老艺术家、老先生,取得他们的支持。很荣幸地聘请了艺术家王改民作为我们画院的顾问。之后不断有新人加入我们这个团队,我感到非常荣幸。
刘社长看好画院这个平台,我们也看好陕西唯一的文化艺术行业报。我们画家是老蜂农,就是干活的,《文化艺术报》就是负责传播的,我们有各自的优势,今后可以互补。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两家平台,为陕西文化推广出谋划策。
王改民(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顾问): 陕西国画院和《文化艺术报》的合作是非常有意义的。陕西国画院勇于改革创新,将花鸟画院品牌形象推向全国;《文化艺术报》在文艺界具有很高的影响力,是很好的平台。此次跨行业的战略合作将艺术通过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是着眼未来的,必定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王金岭(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顾问): 《文化艺术报》刊登过我的很多作品,我的学生对《文化艺术报》也很关注。希望通过这次战略签约,在花鸟画院和《文化艺术报》的引领下,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张杲(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顾问): 陕西国画院成立花鸟画院,希望可以真正地拿出好作品,深入生活去创作。花鸟画不需要大山大水,植物园就是很好的地方。从北宋的山水到现在的花鸟,我们的历史是非常悠久且辉煌的,所以我们要亲近自然,深入到大自然中,不能仅仅走马观花。
范华(陕西国画院院长):
《文化艺术报》陪伴我们走过很多年。今年改版,从普及到学术高度有鲜明特色,面向全国平台,让大家了解陕西的文化艺术特色和发展路径。花鸟画在文化艺术上只是一小部分,但是我们怎样将它做大,做到可以影响当代中国绘画发展、影响整个中国美术的高度?可以说今天的会议对陕西美术、对中国美术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王志平(陕西国画院副院长): 今天的签约很有意义。花鸟画院与《文化艺术报》的结合,就是要在出好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完整地、有影响地传达出去。
张渝(美术评论家): 作为花鸟画院的一员,我很高兴参加这个签约仪式。我们知道,个体的努力是有限的,有时候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只差一厘米,陕西国画院与《文化艺术报》强强合作,互相支持,也许就能消磨这一厘米的距离。所以我相信这次合作一定会有不错的前景。
远村(诗人、陕西省政协《各界》总编):
很高兴今天能见证这样一个高端合作。刘龙社长有很多想法,短短几个月,《文化艺术报》不仅纸质版大变样,新媒体微信、网站都做起来了,在圈里点击率也很高。这是一次有眼光的合作。国画院开放式地办画院,让南北不同区域的艺术创作发生碰撞,非常好。专业的创作院团应该有批评的机制。没有批评,动力从哪里来?
李锁成(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
《文化艺术报》是我们陕西作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重要阵地。今天,《文化艺术报》和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签约,我觉得是创新的一大步。建议方面,觉得《文化艺术报》的定位,就是主旨,要明确,广纳文贤聚拢墨客,把诗文书画聚拢到一起,应该是诗文书画并重,设立一些精品栏目。作为一名作家,希望《文化艺术报》能推出更多的作家和书画家,不仅仅在省内,而是走向西北、走向全国。
陈斌(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陕西国画院是陕西30万艺术工作者的领头羊,我作为一名西安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师参加此次会议,同时,也感到非常荣幸加入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陕西国画院开创“引进来走出去”的新理念,南北融会贯通,为我们每个艺术家互相学习,提供了一个艺术阵地。报纸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画家队伍面临着人才的积压,报社与画院需要联合,一起推动陕西文化事业的发展。
石丹(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文化艺术报》是年岁比较长的报纸,之前版本比较小,后来越来越扩大,成为现在很不错的报纸,有很多关于陕西文化方面的讯息。报社和画院合作,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最近几年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竞争激烈,纸质媒体看的人越来越少,要想做好,做得有声有色,就需要有新的方法,和画院合作,确实是一个新路子,可以做新的专栏、理论探讨等,发挥很大的作用。花鸟画院是陕西国画院一个新分支,各种画院的成立在各个专项上有独立的思路。花鸟画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大众最喜爱的一种画,希望花鸟画院能搞得有声有色。
韩莉(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陕西国画院成立了几个二级画院,花鸟画院在蔡小枫的精心策划之下,广开思路,让画院活跃起来,让花鸟画家有种归属感,这点特别好,加上他自己特别勤奋刻苦,思路也很开阔,创造各种条件,让花鸟画创作能有新的开拓。我觉得报纸应该开相关专栏,去了解画家的心路历程。这次花鸟画院和《文化艺术报》的合作,对每一个画家是个起点,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帮衬和支持下,把画画得越来越好,让花鸟画院的画能真正代表陕西。
郝光(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作为学工艺美术的自己,喜欢花鸟创作很多年了,参加此次活动有了真正的归属感。希望在蔡院长的带领下,花鸟画院能越办越好。《文化艺术报》比从前办得更好了,版面大了,对画家的介绍也更加详细了,在微信平台上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信息。
徐华(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画家):
首先对签约活动表示祝贺。说到花鸟画,回看中国花鸟史,古代一大部分都是在陕西。对于花鸟画,陕西人有他的独特优势。在全国来说,陕西的实力是非常强的,但是我觉得这种梯队的建设还是没有跟上。长安画派很多老先生的花鸟画在同时代也是独树一帜的。陕西有这样一个优势,作为年轻一代必须去继承和发扬它。通过这次合作平台,在外可以推广,在内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王耀坤(陕西省兰花协会会长):
很感谢有幸参加此次签约仪式。我是一个书画爱好者,希望今后能够把陕西的兰花与国画结合。
田荣军(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画家):
蔡院长心胸开阔,画院有画山水的,也有画花鸟的。我觉得山水画技法里应该有花鸟画的营养,花鸟画里也该有山水画的因素。参加画院,有老一辈的帮助也有同行的交流,对我帮助很大。
康玉科(西北饭店董事长):
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与《文化艺术报》签约仪式放在西北饭店举行,我感到很高兴。饭店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到现在,得到很多艺术家的帮助。比如刘文西画的陕北秧歌,作为外行虽然我不懂画,但看着觉得很热闹,很美。有了艺术家的画作,也提高了饭店的层次,提高了档次。今天,《文化艺术报》与国画院办这个仪式是优势互补。西北饭店今后将为艺术家、报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郑伟斌(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秘书长):
画院成立半年以来,有计划地开展众多活动,最核心的价值始终不变,就是“团结优秀画家,提升创作品质”,做好老中青的纽带。发展思路清晰,坚守中国文化本位,坚守学术为立院之本,由高原向高峰不断努力攀登。在当下这个复杂的环境下,画院会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文化艺术报》新的领导班子也希望在新的形势下,以专业媒体的身份,与花鸟画院强强联手,借助新的传播模式,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为人民服务。《文化艺术报》和陕西国画院的结合,必将在陕西文化领域产生好的结果,让陕西文化、花鸟画、山水画绽放世界。
文化艺术报记者王斌李济朴/文李明睿/图
左辰琛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