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13日
两千年前关中或有鳄鱼出没?
两千年前关中或有鳄鱼出没?
  鳄鱼骨板
  1月11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在最新的镐京遗址发掘工作中,考古专家在灰坑中发现了12块鳄鱼骨板,这是丰镐遗址首次出土该类遗存。同时,还发现了数量较多、保存较好的碳化小麦颗粒。 

  镐京遗址首现“鳄鱼”
  西安的古都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有世界性与唯一性。镐京是历史悠久的古都,位于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西北部,它是西周时代的首都,作为首都沿用近三百年。
  2016年,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专家继续在花园村东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有1200平方米,本次发掘在灰坑中出土了12块鳄鱼骨板,这些骨板呈方片状,正面有许多点状小孔。
  “以前在关中地区、西周遗址中还没有发现过鳄鱼骨板,这次鳄鱼骨板的发掘有两种推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岳连建介绍说,“一种可能是,当时在这里人工饲养过鳄鱼。因为我们在西周遗址,镐京都城边上发现大量的池塘、水产品的壳等。”
  西周时期,关中的气候适合鳄鱼生存。但由于没有发现鳄鱼其他部位的骨头,所以这种结论不能确定。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西周时用鳄鱼皮蒙鼓,由于时间关系,朽了以后只留下了骨板。比如《诗·大雅·灵台》里面就有‘鼉鼓逢逢’的句子,这个发现对于研究古代礼乐很有价值。” 

  两千多年前关中地区已有小麦?
  除此之外,灰坑中数量较多、保存较好的碳化小麦颗粒也是丰镐遗址中的重要发现。“学术界一般认为小麦起源于西亚,再从西亚传到新疆再到甘宁地区,最后传到中原地区。这个发现在关中地区是比较早的,为研究西周的粮食作物品种及农业考古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岳连建说。
  此次发掘清理灰坑102座、墓葬10座、水井4眼、陶窑2座、房址1座。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等各类器物249件,拼对修复陶器26件;出土陶器碎片104箱、兽骨18箱,采集土样47袋、炭样33份。
  发现的灰坑数量较多,有储藏物品的窖穴,有废弃的半地穴式房子,还发现数量较多的墓葬。出土遗物也比较丰富,其中陶器有鬲、罐、豆、盂、簋、等,多为西周中晚期器物,少数陶器年代可至西周早期;铜器有鼎、戈(残)、车马器等。小件器物出土190余件,其中以骨笄、骨镞、陶球数量为多,另有陶网坠、鹿角器、蚌刀、石斧、砺石、铜镞、铜锥、铜削刀等。
  据悉,过去的一年,考古专家发现了较多西周时期的重要遗迹,出土了一批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文化遗物,为研究西周的历史考古、手工业技术、动植物考古等提供了宝贵资料,对进一步研究西周都城镐京的城市布局及地下遗存的分布情况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