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1日
《大河源》(连载84)
○ 阿来
  如果他真是一个只是向往打开未知的封闭世界的探险家,那当然是值得崇敬的。但他不是。他几次探险中国,正值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时代。的确,普氏探险有很强的科学性,对地理山川、动植物资源的观察与记录,目的就是为沙俄政府服务,普氏所有考察报告都成为后来俄国制定侵华政策的文献来源。他也丝毫不曾掩饰自己的侵略目的。比如他在考察新疆巴音布鲁克后,在给沙皇政府的报告中就明确建议:“在强占伊犁外,再将大小两个巴音布鲁克确定为俄国领土。”
  这个人从不掩饰殖民主义者的高傲和对中国人的蔑视。
  1879年,在巴颜喀拉山区探险途中,面对当地部落的抵制,他说,“我从多年中亚旅行中得出一条实际经验:在这野蛮的地区,在当地的野蛮居民中间,囊中有钱,手中有枪,善于用这两样东西对土著采取命令态度,正是一个旅行家事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他的确有钱有枪,因为得到沙俄政府的大力支持。
  俄国人杜勃罗文所著《普热瓦尔斯基传》中说,当普氏筹划第二次青藏高原探险时,上交的报告中说,他计划在这片神秘高原考察两年。“考虑探险队人员里要有三名助手和十五名下级人员……计划支出经费四万三千五百八十卢布。”
  1883年4月,沙皇批准了这个报告:
  “派遣普热瓦尔斯基上校去西藏,为期两年。”
  探险队的组成:三名军官,一名翻译,七名下级人员和九名哥萨克。
  沙皇还明确指示:
  “为进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目测地形提供必要的仪器。”
  “为武装探险队,拨给十五支步兵用的和五支龙骑兵用的小口径步枪,四十支左轮手枪和子弹。步枪子弹一万一千发,手枪子弹五千发。”
  “授权普热瓦尔斯基上校在旅行期间,按功绩分别提升下级人员和哥萨克为各级士官和军士。”
  那时,普氏刚出版了记录上次青藏高原探险的书:《从斋桑经哈密去西藏和黄河上游》。
  1883年8月,普氏从彼得堡动身,前往中国。传记中说:“皇太子在告别时给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一个铝制的单筒望远镜。这个珍贵的礼物在他第四次旅行中都用上了。”
  1884年2月,探险队来到了青海湖畔。他们即将开始向黄河上游进发。路上,探险队还进行射击练习,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探险队在一分钟内能射出一百发子弹”。普热瓦尔斯基认为,“亚洲人是出名的胆小,有这样的力量足以保障我们的安全”。
  5月17日,探险队到达了黄河源区。那一天,他们打死了三只熊,并遇上一场大雪。他们到达的地方是星宿海,蒙古语鄂敦塔拉。
  探险队在巴颜喀拉山两边盘桓了很长时间,于7月再次赴黄河源区进行考察。
  普热瓦尔斯基留下了文字记录:“黄河由鄂敦塔拉的一些泉水和溪流汇成之后,很快就流经两个大湖。”
  杜勃罗文撰写的普氏传记中说:“普热瓦尔斯基把东边的命名为俄罗斯人湖,西边的则命名为探险人湖。”
  他知道,这是中国的湖,他知道,这两个湖也自有名字,但他没有丝毫尊重的意思。他在其旅行记中直言不讳:“就让这第一名称证明第一次到达神秘黄河河源的是一个俄罗斯人,而让第二个名称永久纪念我们在这里的考察。正像下边将叙述到的那样,我们的探险队使用武器才赢得了科学描述这些湖泊的可能性。”
  那时,黄河源区的果洛人,试图驱逐这些俄罗斯人,而普氏的探险队依仗手中先进的武器,在中国土地上对这些中国的部落民大开杀戒。
  关于普氏屠杀果洛部落民的数量,我读到的不同文字有不同说法,有说十几人的,也有说四十人的。而在《普热瓦尔斯基传》中,引用的普氏文字,对此有详细描述,抄在这里,以便读者准确了解。
  1884年7月11日。
  “天亮的时候……有马蹄声传来。随后就发现了两伙骑马的人,一伙人数较多,径直向宿营地扑来,另一伙则从后面包抄过来……顷刻之间,大家都从帐篷里跳出来,用密集的火力向冲到离宿营地不到一百五十步远的匪徒们开火,匪徒们没有预料到会有这样的遭遇,开始都站住了,然后快速后转,散了开来。俄国人的子弹伴送着他们,很遗憾的是,在这灰蒙蒙的、雾气腾腾的早上,不能很好地瞄准。不过,在宿营地附近,留下了两匹打死的马和一个唐古特人。我们看到,还有其他匪徒也倒下了,但同伙们把他们急忙抬起来,运走了。”
  普热瓦尔斯基不肯善罢甘休,他“决定向唐古特人发起进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