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9日
眼花记
○ 戈帆
  眼花了,其实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俗话说,“四十八,眼睛花”。如今我已年过花甲,眼睛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经历的两件事,却让这寻常的变化,品出了不一样的人生况味。
  那年刚过五十,我为上级领导班子会议准备了一份PPT汇报材料。随着灯光渐渐暗下,我的眼前却一片茫然,看电脑、看手边的文字稿,什么都变得模糊不清。我日常不戴眼镜,一丝慌乱悄然涌上心头。幸好主持会议的领导示意我简要汇报即可,因为材料已人手一份。于是,我顺势推开了稿纸,凭借对工作的熟稔与记忆,稍作沉思,便脱稿讲述起来。
  说来也怪,脱离了稿件的束缚,思绪反而格外清晰,语言也更为流畅有力。我的语气沉稳,表述恳切,能感受到与会者投来专注的目光,有的领导还不时点头肯定,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随后的讨论环节,几乎每位领导都提出了问题,我也自信地一一作答,整体效果比预想的还要好。
  那次在昏暗中完成的成功汇报,像一次意外的馈赠。但自此,我也确切地知道自己的眼睛是真花了。此后,平时用电脑时我更加注意保健,而遇到细小的文字,便用手机拍下放大细看。这个法子很管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少有人看出我受眼花的困扰。
  然而,最近在外地经历的一件小事,却将这隐藏的困扰,变成了真切而微妙的伤感,也让我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中秋过后,我前往西部一个四线城市出差。出差期间,发现右脸下颌处生了一个小疣,且在一天天长大。观察几日后,我认为有必要去看看医生,便提前挂了号,按预约时间去了当地人民医院。
  大夫检查得很认真,告诉我这是病毒性的寻常疣,面积稍大,建议用冷冻方法分三次处理,这样不会留下疤痕。由于我身在异地,无法久留,便决定回到西安再安排手术,那时天气转凉也更利于恢复。
  随后我想,既然在这里做了检查,还是拿一份报告为好,导诊台让我去新门诊大楼的10号窗口打印。我出示了挂号小条,说明了需求,窗口里的女工作人员并未顺手接我的纸条,而是直接让我报出上面的就诊卡号。
  我努力凑近去看,可只艰难地念出了前四位和后两位数字,中间那两位无论如何也辨认不清。刹那间,仿佛十多年前昏暗灯光下的茫然感,又一次将我笼罩。无奈,我将小条递过去,请她自己来看。
  “你自己看,我要操作电脑!”她毫不客气地拒绝了我。“难道你不能边看边操作吗?”我忍着气问。
  “那输错了谁负责?”
  “当然是你负责!”我加重了语气。
  她转而想让旁边窗口的小伙子帮忙,而人家正忙于办理自己家人的出院手续。这一刻,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该你做的事情,为什么要让别人帮忙?你这样的工作方式合适吗?”
  我提高了声音质问,同时拿出手机,准备拍照放大来识别号码。
  她见状这才接过了小条,利索地操作起电脑,很快打印出了我的检查报告,并盖上了医院的公章。当我拿到那份正规的、带着红章的报告时,内心的不满似乎得以平息,还是对她说了声“谢谢”。
  在回去的路上,方才的小冲突却在心中反复回响。我自问,是不是不该对一个年轻女孩发火?她或许也有她的辛苦。但转念一想,一个人的本职工作,其底线便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不要麻烦他人,更何况是服务窗口岗位。那个女孩的做法,实在让人难以认同。
  出门在外,理应学会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的难处。一个三甲医院的服务窗口,面对的多是焦虑不安的病患,难道不应以更周全、更体贴的方式,独立完成份内工作,让患者感到安心与满意吗?为何只图自己的方便,而给他人增添无谓的周折?
  六十岁的年纪,在社会标准下或许还不算一个真正的老人。但此刻,我已能深切地理解那些老同志们日常所面临的苦恼与不便。尊重老年人,用心服务老年人,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理应弘扬、传递的温情与关怀。
  我希望能为老同志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也由衷地希望,当未来某一天,我更需要帮助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必要的、温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