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7日
核桃馍
○ 黄卫君
  临行前,我去附近的九冶市场上买核桃馍,准备带到两千多公里外的深圳。九冶市场在吾乡存在四十多年了,它是勉县城南烟火气最浓的地方,曾经天南地北的风味都有,盛极一时。现在保留下来最多的是“打馍”的摊位,核桃馍、花生馍、芝麻馍摊沿街边一字排开,馍香四溢。当年表弟常安曾在这里摆摊,他打的核桃馍在这市场上有着一席之地。
  记得小时候,父亲去北山伐木回来,路过勉县城西的水磨湾时,总要给我们买几个核桃馍。水磨湾的罐罐馍、核桃馍以醇香、酥脆出了名。水磨湾处在勉县老城外、古阳平关下,金牛古道和陈仓古道交会的三岔路口。此地的人们古道热肠,把这些平常的食物做得实实在在,一种朴素的食物便以此打动了千古人心。吾乡的核桃馍形状不一,有大有小,有方有圆。大如瓷盘,小如瓷盖,颜色橙黄,味道浓郁,口感香酥,放上十天半月依旧色香味如初。还有一种长条形,俗称“草鞋底子”的核桃馍,两头微微翘起,像秦巴山地的人们一样的粗犷豪放。一口咬下去,声音酥脆。
  吾乡的核桃馍大多冠以宁强核桃馍的名号,而宁强核桃馍又以王家的核桃馍为正宗,据传是受到慈禧的褒奖。王家核桃馍以油面发酵,分为三次发酵,一年四季和面的水温也不同。第一次的酵面发好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生面粉发酵到一定程度后,按比例加入配制好的食用植物油。再次发酵后加入调配好的核桃泥,然后揪剂,擀制成长条形,表面再抹上核桃泥,做成圆饼再加上一层核桃泥和菜籽油,最后入炉烘烤。
  常安曾经师承水磨湾的师傅打馍,后来在九冶农贸市场上“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做饼如做人,心诚意实,步步精心,做的饼子才能满口留香。自从干上了打馍的营生,常安便起早贪黑地忙乎起来。做核桃馍,面粉且不说,核桃仁要选上等的,决不要歪果仁。核桃油酥的调制很关键,先把核桃仁炒成琥珀色,再用刀剁碎,加入盐、花椒面、苦豆子和菜籽油拌匀发酵。发面的时候,先把酵面泡开,然后加入面粉,搅拌均匀后发酵一段时间,接着加入一定比例的菜籽油揉匀,还要饧半晚上。
  常安家住县城东关一个叫箭道的地方,离他摆摊的九冶市场有二里地。一年四季,每天凌晨三点半,他就起床准备材料、收拾好车子,踩着星光,走过城外的长堤,然后穿过汉江老桥,五点钟他会准时出现在九冶市场上。有时他边走边唱,有时候他也会迎风落泪,就这样走了二十多年,常安的身影最后定格在遥远的天边。如今想起他,就会想起他打馍的样子,竟然是那样的潇洒自如。
  晨曦微露,常安支好摊子,把火烧旺。穿上专用的衣帽,扎好架势准备打馍了。他揪出一块块面团,在案子上一溜排开。然后轻轻扬起手腕,手起面落间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线,不轻不重,力道恰好。面团在案子上撴好,常安又操起一根油渍渍的擀面杖,瞬间将面团擀薄擀长。接着抓起一些油酥,均匀涂抹在面片上,再次揉捏成团,然后又一次擀压成饼,撒上核桃碎,饼两头掂起放进鏊子里烘烤。早先市场上打馍用的燃料是北山出产的青冈木炭,火焰绵软不烈而且耐烧,适合于取暖烘烤食物。烘烤出的食物带着一种特殊的味道,让人欲罢不能。后来封山育林,保护环境,“打馍”用上了液化气和电,干净又卫生,常安却没能赶上这样的好时候。
  不久,炭火烘烤的面饼散发出阵阵香气。常安吊起锅盖(鏊子上有简易的吊架,方便揭开锅盖),将面饼翻身再烤,如此反复两次,核桃馍颜色橙黄,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今天的第一锅核桃馍新鲜出炉了。七点钟,上班的人流从九冶市场穿过,许多人闻香下马,把一个个核桃馍带走。也有人过来讨一小块燃烧的木炭泡水喝,以此缓解嗓子沙哑不舒服。常安站在晨光里,笑容灿烂。许多年后,人们对九冶市场上打馍的人评头论足,说起常安,有人说他打的馍才是真材实料的,那种香酥味至今还让人心心念念。
  有人说长的核桃馍像草鞋底,难怪踏破关河,也要寻味而来;方的核桃馍更像一块印信,戳在汉中人心上,一生挥之不去。现在,我坐在窗前,一块饼,一壶茶,与故人在纸上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