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仓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苏州河北岸,因国民政府的大陆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盐业银行四家的联合仓库曾在此地而得名。1937年10月26日,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所部420余名官兵,坚守四行仓库,与数倍日军激战四昼夜,闻名中外。电影《八佰》就反映了这次壮举,并于四行仓库实地拍摄,反响强烈。
走进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山瀑布式一幅家书,顶上印着“陆军第八十八师师本部用笺”,内容自右而左,毛笔行楷竖写,这是谢晋元奔赴淞沪会战前线前夕,写给妻子凌维诚(小名巧英)的信。时凌维诚及其子女在谢晋元的广东蕉岭老家。书信如下:
巧英吾妻爱鉴:
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衰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谢晋元与妻书,体现了一个军人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特别是“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的坚定信念和铮铮铁骨,让人肃然起敬,而“我心非铁石”“劳卿担负全责”的恳切叮嘱,令人动容。
谢晋元率部坚守四行仓库的8天前,即10月18日,他还给他的连襟张萍舟写过信,其中有言:“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这又让我想起王孝慈家书劝弟投身抗战的事来。
王孝慈,原名向宗仁,陕西渭南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组织渭华起义。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在山西太行山区参加抗日斗争。王孝慈担任中共晋冀特委副书记期间,即1938年10月25日,他给五弟向宗圣复信写道:“抗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的健康、智慧及勇敢要在抗战中诞生,要在抗战胜利中发扬光大。”接着王孝慈以他自己与儿子向俊安并肩抗战的事迹来激励五弟,他说:“你是一位不满十七岁的青年,正应当在人生的大道上努力前进!你应立即奔上抗日的战场……”向宗圣本在家乡渭南教书,在哥哥的感召下,他于当年底奔赴抗战前线,参加了八路军。1942年5月23日,向宗圣在山西忻县兰村与日寇的激战中英勇牺牲。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与谢晋元同岁、黄埔同期的陕西乾县人高鹏,率团血战台儿庄,重伤不下火线,壮烈牺牲。国泰民安本自鲜血铺路。在这条殷红的道路上,有多少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又有多少汩没的家书和不了的情缘。
和平来之不易,和平何其珍贵!陡然间,我脑海里闪现出小区院中的那棵桂树来。其“团团状”的树冠,蓬蓬勃勃,大而严实,给人一种别样的祥和之感。这时候,不断有年轻的父母牵着小孩的手,簇拥着进入展厅,旋即依次排开,噤口卷舌,一律在那幅高山瀑布式的家书前肃立着,瞻仰着。十数分钟后,我隐约听见了年轻母亲的啜泣和年轻父亲的低吟,我又分明地感觉到,孩子们渐渐涌出的晶莹泪珠,被风儿吹过四行仓库,吹过光复路,吹到奔流不息的苏州河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