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的盛夏七月,其他地方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可是我们黑风口执勤点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阻断了险峻的山路。连部的给养车给我们送的物资无法运送,我们断粮了!
  我们执勤点黑风口,位于长城以北,背靠大青山。相传北朝时期,北魏皇帝拓跋珪退军于此处路遇黑风而得名。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谚:“黑风口、黑风口,六月飞雪是三九。抬头山,低头沟,风起石飞打人头;鸟不飞,兔不走。”遍地都是参差不平的石头,基本上没有绿色植被。逶迤的长城横亘在距离我们执勤点1公里南边的烂石坡上,只剩下经历了苍凉岁月已经坍塌的残垣断壁。远看,是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遗留下来的遗迹;近前,却只能看到一块块倒在地上的斑驳巨石。每次连部给我们送给养或者师部上来拉弹药,都是从南边那坑坑洼洼的烂石路,摇摇晃晃地一路开到我们执勤点。司机翻过垭口的时候按响喇叭,我们老远就能看见给养车如同醉汉摇着摇着就摇到我们执勤点。
  这次雪下得非常大,远远望去,天地之间白雪茫茫、千里冰封。我们仿佛置身于毛泽东主席千古绝唱《沁园春·雪》的世界中。但这时,我们没有心情去欣赏这皑皑白雪,因为从昨天中午起,我们执勤点上已经断粮了。能吃的粮食、蔬菜、鸡蛋,都被吃得干干净净。点长皱着眉头也想不出个好办法。人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们这些兵都是半大的小伙子,两顿没吃饭,一个个耷拉着脑袋像生了病一样有气无力,连走路都打晃。大家坐在房子里,低着头一言不发。点长说:“大家都想一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填饱肚子?”有人说:“咱去北边那个红军坟上看看,看还有没有过路老百姓给上供的吃食,拿回来解决一下燃眉之急?”有人说:“咱平时在那块转,上供的东西很少。拿回来还不够塞牙缝!”有人说:“不行咱去沟底下村子,向老百姓借点粮?”马上有人否决了这个提议,因为沟底下的村子离我们执勤点大约有2公里多,路上全是烂石路,踩在落雪的烂石路上,一不小心就会滑到沟里去,轻则摔断骨头,重则危及生命!这时,老班长站出来说:“点长,不行咱就在旁边老百姓种的地里挖点山药蛋和胡豆吧?等给养车上来了,咱们用粮食给老百姓还,行不行?”点长想了一会儿,拿起手摇电话,通过师部通信连接通了连部,向连长汇报了情况。连长回复:“可以先向老百姓取用,雪化后,给养送上去,要给老百姓多还一倍的粮食!”点长挂了电话说:“一部分同志去挖山药蛋,一部分同志去摘胡豆。”
  我和两个战友拿起脸盆去胡豆地里摘胡豆。因为当地都是烂石地,老百姓平常就找石块少的地方将其清理出来,这块种一片向日葵,那边种一畦胡豆,一块地和一块地之间距离比较远。胡豆地离我们执勤点有2公里,我们害怕滑倒,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到胡豆地里,伸手摘成熟的胡豆。干一会儿,就要把手放在嘴边呵一下,缓解一下冻僵的感觉。不多时,就摘了三大盆。我们一人端着一个盆往回走,一个战友走的时候不小心,一下子摔了个嘴啃泥,脸盆从他手里带着胡豆飞了出去……等我们颤颤巍巍地回到点上,挖山药蛋的战友们还没有回来,我俩拿起扁担、瓢和水桶,去距离我们执勤点3公里多的山沟里担水。本来烂石路就不好走,再加上石上积雪,每一步都十分艰难,要是从山沟摔下去会没命的。我俩走了 40多分钟,到了山泉边,费劲地用旁边的石头砸开冰层,用瓢一瓢一瓢地给桶里舀水,舀满,我担起水,脚步蹒跚地往回走,走一段就和战友轮换着担;去的时候是空桶,回来担着水又是上坡,一步一步战战兢兢,生怕滑倒,不多时就感到肩上的担子犹如千斤沉重,磨得肩膀火辣辣地疼。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有惊无险地回到点上。
  这时,挖山药蛋的战友们也回到了点上,在清理山药蛋和胡豆。战友看我俩回来,急忙接过扁担,卸下水桶,清洗起山药蛋和胡豆,洗干净倒进蒸馒头的大锅里,放点酱油和盐,就放在屋里的土暖气炉上煮了起来。二十来分钟,屋里就飘起了食物的香味。我们都围到厨房盯着热腾腾的水蒸气,炊事班的战友说:“都别围到跟前看了,再煮5分钟就能吃了!”不多时战友说:“好了,我给咱捞出来就可以开饭了!”战友们都呼喊了起来:“吃饭了,吃饭了!”战友把胡豆和山药蛋盛进了四五个脸盆,我们也顾不上烫手了,一个个拿起山药蛋或者胡豆,顾不上剥皮就往嘴里塞,烫得我们乱叫。那山药蛋的软糯、胡豆的香甜,超过了往日能吃到的所有食物……
  我从部队回到地方 30 多年了,那段在黑风口执勤的岁月,那些与战友们同甘共苦的日子,如同黑风口的石头,粗糙却坚实,永远烙印在我生命的年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