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8日
《大河源》(连载76)
○ 阿来
  以前,在果洛大地上行走,看见一座座恢宏堂皇的寺院,我以为历史都很古老。这回从《果洛州藏族自治州志》得到这些新鲜材料,方才推想,这些寺院的创立与繁盛,可能还与明朝,尤其是清朝治理藏区,册封许多世俗土王之外,看中藏传佛教御使众民的作用有关。而宗教界借此国策,自创事功,成就一方威权。其力大势雄者,介入世俗政治,好些已凌驾于世俗的部落首领之上了。
  清朝气数将尽时,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却在今甘孜、昌都、波密一带大展拳脚,改土归流,在原来众多土司地界,建政设治,废除土司,设立流官制的府、厅、县等行政机构数十个。其声威也远达果洛。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上果洛女土官曲贞珠玛率各部落头领向赵尔丰边务大臣衙门投诚,赵尔丰随即命德格县派员到果洛地区查勘地理、统计户口。查明当时上果洛各部落为旺青九族,1660户;中果洛地方各部落为白玛九族,1630户;下果洛地方各部落为阿什姜康撒十族,1920户。照赵氏风格,接下来该是,或府或县,派遣流官,开府建衙。但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倒台,赵尔丰殒命,所谓人亡政息。不必说果洛建政,因民国年间地方军阀割据,连年内战,赵氏原先已经开府设县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土司制死灰复燃。
  如今总有人说,民国年间如何如何,但是边远藏区,边政松弛糜烂,国家权威衰落,各省军阀自行其政,与地方势力冲突不断,也是实情。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西北军政委员会组建果洛工作团,委托青海省人民政府领导,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
  工作团团长扎西旺徐,藏族,红军长征经过他家乡甘孜时参加革命的老红军。
  当年7月1日,工作团一行200余人,从西宁出发向南,往果洛进发。他们从拉加寺用羊皮筏渡过黄河,进入黄河以南的茫茫草原。8月4日,工作团到达三果洛的腹心地带,今达日县境内的查朗寺。
  几年前,我去过这个地方。溪前有山,山前便是查朗寺。寺后山上经幡成阵。前面说过,该寺建立于1895年,并不像看上去那么久远。有资料说,当年初建时,是一所帐篷寺院。如今却是金顶的佛殿,和许多僧房,布满小半座山丘。
  寺院对面,宽广草滩中央,有一道纪念碑。
  碑体上大书藏汉两种文字:果洛和平解放纪念碑。当年工作团进军果洛,各部落头人到进军路上迎接工作团,而并未图谋抵抗。这也是有史以来,国家力量如此直接地深入到果洛腹地。
  纪念碑高8.4米。寓意果洛和平解放的时间,即工作团抵达查朗寺的8月4日。
  碑基座高2.15米,宽8.4米,长也是8.4米。这个尺度也有讲究。说是当年举行大会,宣告果洛解放的主席台的尺寸。当时,除了寺院,没有房屋,但可以想见,当时草滩在秋风中已露金黄。
  我站在那通碑前,想像那个大会的场景。
  那是亘古未有,从此改地换天。那也是在好些少数民族地区常听到的一种说法:一步千年。
  这回再到达日,主人问想看什么地方,我说想看纪念碑,结果被领去了另一个地方。主雕塑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和一位当地牧人,两人共同高擎一面五星红旗。也好,这碑我以前并不知道。也补充我一个知识,果洛工作团进驻后,经过艰苦工作,于1954年1月1日,在吉迈隆重集会,宣告果洛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这个碑,是对那次集会的纪念。当时,各藏区最初地区一级的政权机构都曾叫过自治区。后来都规范统一为自治州了。果洛藏族自治区即今果洛藏族自治州。
  正式建政之前,果洛工作团仍以原部落为单位开展工作,并根据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部落分布、人口状况,考虑民情民意,与部落头人和宗教上层人士充分协商,派出工作队筹建县级政权。
  1954年12月,第一个县级政权甘德县成立,下辖了原来的11个大部落和89个中小部落,人口18000多。
  1955年3月,久治县成立,县域包括了3个大部落和百余个小部落。
  1955年4月,达日县和班玛县成立。
  1957年10月,玛多县和玛沁县成立。
  各县建立后,行政机构进一步向下延伸,建立区乡一级政府机构。以达日县为例,1956年至1958年,按各部落习惯驻牧地,初设七个区,再进一步调整,撤销区政府建置,建立乡一级人民政府。至1995年,县辖10个乡、33个牧民委员会、109个牧民生产合作社。
  一部果洛地方史,从部落制到现代体制建构的完成,距今不过几十年时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