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7日
渭北苜蓿
○ 陈嘉瑞
  早年,五六月天气,地里的麦子渐黄,紫色的苜蓿花便一坡一坡地开,引得蜂蝶飞舞,一派生机。抬头远看,原畔沟边,远远近近,紫色的苜蓿花海,好似西方的薰衣草一般,一畦一畦地漫过坡原,铺成了渭北高原一道独特的风景。
  苜蓿号称“牧草之王”,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各种畜禽均喜食。那些年,生产队的时候,队队都有牲口,队队也都种有苜蓿。种苜蓿是为了解决牲口的饲料问题。每年的二三月,春暖花开的时候,暖风起了,柳芽绿了,麦子返青,燕子翻飞,走出冬天的苜蓿,也开始迸出嫩嫩的幼芽。苜蓿是有根茬的,是前年秋深最后一次收割留下的硬根。头茬的苜蓿芽很胖很嫩,嫩绒绒、绿莹莹的。几天不见,或是洒过一夜春雨,苜蓿的嫩芽一下子会蹿出好长。如果再过一段时间,头茬的苜蓿会一下伸展腰肢,翠盈盈地站立起来,在风中摇摆了。
  然而,二三月的天气虽美,却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缸里的面见了底,地里的麦子还正在起身,这是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这时,苜蓿这种牲口饲料,就没有选择地进入了人们采食的视野。其实,苜蓿既是饲料,嫩芽时又是绝好的蔬菜。苜蓿含有大量的粗蛋白质、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维生素C、E及铁等多种微量元素,曾经是人类古老的食物之一。苜蓿芽的营养成分很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且仅有很少的糖类,热量非常低,是一种上佳的高纤维低热量食物。苜蓿在人们填不饱肚子的年月,实在是上天的恩赐。但那时是生产队制,苜蓿是队里的,人们不能随便采摘。于是饿着肚子的人们只剩下唯一的办法:偷苜蓿。
  最初的偷,是“掐”,叫掐苜蓿。因为苜蓿刚刚冒出幼芽,芽很短,藏在枯茬中。人们不能摘,只能掐了。由于有老茬阻挡,掐苜蓿常常会被戳破手指,有时会鲜血淋漓。但很快,苜蓿芽就长长了,这个时候的偷,就是“撅”了,叫撅苜蓿。这时的苜蓿已经长过老茬,绿茵茵地可以满把采摘。往往在这个以前,生产队就要指派看管苜蓿的人,日夜巡逻,防止人们偷摘。一片苜蓿地的高处,往往就会搭起庵子,那是看管人的住所。偷苜蓿往往是在风高月黑的夜晚,最好还有些小雨伴随。那时偷苜蓿成了公开的秘密,几乎家家都有参与。常常是大嫂大婶们领着女子们,趁着夜半甚或凌晨,几家门轴一响,就悄悄出村了。第二天一早,小路上常常有遗撒的苜蓿,人们就知道头晚又有人偷苜蓿了。那个年代生活过来的人,大都有着偷苜蓿的苦涩记忆。有时候偷得太厉害,队里看护不住,就采取了极端措施:给嫩绿的苜蓿打上农药。那时有一种剧毒农药叫“3911”,铝制的瓶子装了,为农药之王。有一年,一个村里喷打了这种农药,偷苜蓿的人不知晓,误食中毒而亡,酿成惨剧。
  嫩绿的苜蓿捡拾净枯秆和黄叶,淘洗两水以后,拌上面粉,放在锅里蒸熟,就是诱人的麦饭了。中午吃搅团,苜蓿焯熟以后,放在“水围城”中,伴着红红的辣子当下饭菜。苜蓿还可以用来蒸菜疙瘩,蘸了醋水吃,也可以用来蒸菜馍,吃起来也是别有风味。苜蓿在那个年月救了不少人的性命。遇到雨水好的年月,逢着苜蓿长得旺,生产队也就开始组织妇女,公开集体撅苜蓿,将撅好的苜蓿集中起来,再统一分给社员。这个时候家家户户的娃们就会提上篮子,按人口多少,每人几斤地领到分给自家的苜蓿菜。
  等到苜蓿开花了,完全不能食用,就只有做牲口的饲料了。苜蓿是绝好的青饲料,牲口特别爱吃,也特别爱长膘。一般把铡好的苜蓿,拌着麦草等主饲料喂牲口,不能添加太多,不然会造成浪费。苜蓿一年可以割两三茬,割了以后,新芽又会蓬勃长出。麦收的时候,头茬割过的苜蓿,又会发出新芽,叫二镰苜蓿。高不盈尺的时候,二镰苜蓿同样鲜嫩。特别是雨水一过,风中绿茵茵的十分喜人。采摘了,仍是上好的菜蔬。
  苜蓿是多年生开花植物,一年种下了,第二年无需再种,即可发芽开花。苜蓿一般可以连续生长四五年或者更长。老了,就要更换新苗。种苜蓿一般采用引种的方式,即和小麦或荞麦一起种植,收割完小麦和荞麦后,新芽就出生了。清代一著作中提到苜蓿可以与荞麦混种,即“刈荞时,苜蓿生根,明年自生”,这叫带苜蓿。
  苜蓿开花的时候,最为壮观。及人半腰的苜蓿,成了一片紫色的花海。馨香的味道中,迎来了无数的蜜蜂嘤嘤嗡嗡地采蜜。如果一场小雨下过,旺盛的苜蓿地里一片清新。此时蓝天白云,清风拂面,各种小生物爬出地面,有蚂蚁、青虫、蜗牛、蝼蛄等等。最有趣的,是苜蓿地里的黄鼠,折叠着耳朵,会悄没声儿地竖起身子,远远地观察周围的动静。阳光映照着苜蓿叶上的水珠,远处的黄鼠会“咯吱——咯吱”地发出叫声。
  那个年月,苜蓿养活了牲口,也养活了人类。在那个时代,苜蓿是有大贡献的。如今30多年过去了,生产队消失了,没有了牲口,早年的苜蓿地也没有了。那片紫色的花海渐行渐远,变成了人们遥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