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继续向峰脊上去。正上方岩壁很陡峭。我尝试了一番,从花岗岩巨大的裂缝中向上攀爬,本来还很顺利,可是裂缝突然中断,分裂的岩石变成一个坚固的整体,几乎呈九十度立于当面。寻找另一道裂缝,向上几十米,刚才的情景再次重演。只好放弃。坐下来喘息,指头已经被花岗岩表面那些粗砺的物质,石英颗粒、云母碎片划出了伤口。这给了我放弃向上攀爬的充足理由。于是,横切。也有相当难度。撑上一道裂缝,是一块花岗岩浑圆的背脊,要继续横切,又必须下到另一道裂缝,再爬上另一道岩石的背脊。这背脊向上延伸,陡立起来,就是从山下看见的嶙峋错落的尖削群峰。到了跟前,却是一根根圆形的或多棱的粗壮石柱。柱体都显得浑圆光滑。细看,其风化的浅表,一粒粒砂状物脱落,太阳下,岩石中有许多光点,那是夹杂其中的石英与云母在闪烁。
也有少数花岗岩的裂缝中,掉落其中的植物种子扎根萌发,顽强生长。这种植物是景天科的。它们粗壮的肉质根在岩缝中扎得很深,露出来,却只是低矮的一丛叶片,没认出这些景天科植物具体的种,因为很少上到这样的高度,也因为不是它们的花期,没有花,不敢贸然判断。
终于,横切到了山脊线低一点的地方,突然就四周空阔,我已迎风站在浑圆的山脊上了!
这些体形浑圆的岩石,地质学上也有命名,叫鲸背石。站在上面,所有风景、所有的地理起伏都在下方,在低处。迎风站在巨石之上,确实像是骑在巨鲸背上,在大洋上航行,劈波斩浪。还有一些山峰,金字塔状,也都是冰川作用所造成的形状。那些山峰后面,有残留的冰川,有更多的湖。都是未开放的区域。年保叶则景区,只是打开了巴颜喀拉东端小小的一角。
从鲸背石上西北望,看见了这一片山地的最高峰,青海与四川两省之间的、5369米的年保玉则,或年保叶则。那边有更多的湖,更多的溪流,还有冰川。这边的水,大多流向长江,那边的水,大多流向黄河。
3.三果洛人文史
我还是想,有机会,还是要去那一边,这不仅是为了看到更多的地理奇观,还有文化的原因。
那一边的青海果洛州,在阿尼玛卿山南的高寒草原地带,沿着黄河,今天的久治、甘德、达日、玛沁、玛多数县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以前,从未有过明确的行政区划和社会治理,直到民国年间,都处于部落时代。这些山高水寒的远方部落,清朝最强盛时,朝廷对这一广阔地域行的是羁糜之策,遥受土王贡物,遥封些部落首领为土千户、土百户而已。
这些部落,因为分布地域不同,分为上中下三部,叫作三果洛。其中,下果洛大半居地属于长江水系。中果洛与上果洛,则在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之间,黄河流经的广阔草原。
清朝的时候,三果洛地方由四川省松潘镇遥领管辖。这个镇不是今天的乡镇,而是军区一级的军事单位。清代嘉庆年间所编《四川通志》,说三果洛的情况,是根据当时松潘镇总兵周瑛提供的大致材料:
“上郭罗克车木塘寨土百户洋楞查什,系西番种类,其先噶屯,于康熙六十年投诚,授职,颁发号纸,无印信,驻牧上郭罗克车木塘寨。”
“中郭罗克插落寨土千户索朗丹坝,系西番种类,其先彭措,于康熙六十年投诚,授职,颁给号纸,无印信,驻牧下郭罗克纳卡寨。”
了解的情况非常粗略。
解释一下,郭罗克,是清代文书对果洛的写法。民国以后,渐渐写成果洛,直到今天。西番,那个时代对川甘青一带藏族的称呼。
直到民国六年,1917年了,遥控果洛的松潘编成《松潘县志》,对三果洛的情况,才掌握得更详细一点了。举一例,说上果洛:
“上郭罗克车木塘寨土司,其寨主土百户洋楞查什,系西番种类,其先噶顿,于康熙六十年归诚,授职,颁给号纸,无印信。”这一段是照抄《四川通志》,但后面的资料显示对松潘遥领之地,还是多了一些了解:“其地东境一百里交阿南寨界,南境一百里交中郭罗克寨界,西境四百里交阜和营所属番界,北境一百里交小阿树界。四至共七百里。管辖十寨:本寨、郭思寨、鸡塘寨、耿塔寨、叠凹寨、格塘寨、唐坝寨、麻谷寨、押可寨、亚动寨。以上番民共二百五十一户,男女一千五百十一丁口。向无认纳税粮,每年征马价银二十两八分,交漳腊营,备补倒毙马价,今停。”
下果洛地方,农耕地区,定居的农民垒石建房,聚居,堪称为寨。中果洛和上果洛,是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帐篷如舟,逐水草四处漂移,称寨就不太确切。
了解三果洛部落的历史,还是要看新中国成立后更详尽严肃的调查材料。
年保玉则山在久治,被认为是三果洛部落的发祥地。传说年保玉则山神的三女儿,幻化为人,与果洛人的祖先成婚,才有三果洛部落的繁衍昌盛。
果洛人传说,他们的祖先从金沙江河谷的农耕区迁移而来。这个始祖叫朱拉加。
朱拉加的儿子叫朱安本。
朱安本的儿子叫本乙合。
本乙合娶了年保玉则山神的女儿司俄玛嘉,其后裔繁衍出果洛三部落,分别叫做昂欠本、阿什姜本、班玛本。
从此起——这个“起”,没有明确系年,也不知起于何朝何代,总之是久,很久以前,在时间长河中不断繁衍,部落又分出部落。
昂欠本部落演变成昂欠曲多和昂欠曲麦两个大部落,其生息游牧地在今天达日县和玛沁县部分地区。
阿什姜本部落更厉害,先分出贡麻仓、康干仓、康赛仓三大部落,之后,继续发展,贡麻仓又分出然洛和哇赛仓,其游牧生息地在今甘德县、久治县、玛沁县和玛多县部分地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