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5日
苹果情
○ 张梦媛
  我是苹果之乡长大的女儿。家人一年四季围着苹果园来来去去、忙忙碌碌。要给朋友带点礼物,首选的是苹果。回到家里,招呼客人,端上桌的也是苹果。我似乎对那一树树、一筐筐、一盘盘的苹果或者苹果制成的佳肴,有一种难以说清的情愫。
  今天回家,蒸苹果又被端到了我的面前,妈妈说乐乐不吃,便留给了我,可我也生出了不想吃的念头。
  蒸好的苹果,泛着黄褐色的光泽,仿佛失去了所有活力,全然不见往日那红彤彤的鲜活模样。我也开始不喜欢它,不单单是蒸苹果,就连原本红彤彤的苹果,我也似乎总是遗忘它、冷落它,这种漠视一直持续到它被放坏、扔掉。
  可是,直到暑期我去江西爱人的老家游玩时,这样的感觉才发生了改变。在超市里,那些果子颜色驳杂、纹路模糊、果脐浅淡,却标着高价。我不禁暗自思量:这样的果子,想必吃起来要么干涩无味,要么口感欠佳,定然比不上家乡苹果的清脆甘甜。我开始为他们隐隐感到不值,也为白水苹果暗暗骄傲起来。
  只有离家,才更能切身体会家的美好。我应该是喜欢苹果的,之前的漠视或许只是因为唾手可得而已。弟弟也让我有所触动。他常年奔波在外,最牵挂的除了家乡的馍馍、面条,便是苹果了。这几天在家庭群里,他总念叨着外头的苹果又贵又难吃,想让家里给他寄些过去。他以前也不是会主动要苹果吃的人,和我一样,那一个个红中透黄、纹路清晰、果脐深陷、果肉厚实、脆甜多汁的果子,总是被遗忘、被漠视,哪怕它被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哪怕它红得耀眼、艳得夺目,也许,正因为它一直在,反而那些不常有的樱桃、芒果等备受青睐。它低调、含蓄又深沉,好似父母之爱,细腻而绵长。
  人总是这样,失去了方知珍贵。我现在已经很少在西固看到成片成片的苹果林了,那些园子,早已不是我少时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整片整片的光伏发电板,偶尔穿插一些花椒、玉米、小麦。记忆里的田地间,挺立着枝繁叶茂的高大苹果树,它们生机盎然、绿意葱茏,我们总要弯着腰从它们粗壮的枝丫下穿过,踩着梯子,去摘那簇拥成团的花朵或垂挂枝头的果实。那时的它们,有着傲立的风骨,我们都依靠着它们生活。在它们如伞的枝冠下仰头呼吸,清甜的空气沁人心脾。收获季来临,全家总动员,还要请上几位帮手,从天蒙蒙亮便开始在地里忙碌。大家分工有序、齐心协力:有人摘果,有人运送,有人分拣,有人装车。那一箱箱、一笼笼鲜艳的果子,是我们的念想。父母念着它能卖个好价钱,我也念着它,能让我添一件新衣裳。如今,这个念想依旧在,却化作了在外游子的惦念,时不时想起,总是满心喜爱。
  这红彤彤的苹果,因其常见、平凡,我先前才冷落了它。可是,它却始终围绕着我。直到离家在外,我才懂得它的温暖与重要。对父母而言,苹果不仅是一份体面的礼物,更是他们深沉而朴实的爱意,是这片土地最真挚的馈赠。我突然为自己的漠视和嫌弃而愧疚,乃至无地自容。我轻轻地告诉自己,若有下次,我一定会把它捧起来,嗅一嗅、摸一摸、看一看,再品尝一番,记住它的模样,记住它的味道。它一定是模样可人、味道清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