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文 洛南县委党史县志办公室供图
罗锦文家书复印件 陕西省档案馆供图
罗锦文家书复印件 陕西省档案馆供图
洛南县原县长郝兆先为罗锦文题写的挽联 洛南县委党史县志办公室供图
位于洛南县古城镇的罗锦文烈士纪念碑(现已迁移) 洛南县委党史县志办公室供图 1937年秋,日寇的铁蹄肆虐华夏山河,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阴霾笼罩着神州大地。一封来自陕西的家书,以朴素的笔触,道出了最炽热的赤诚:“当这个困难的时候,无我无家,因是事实。假使日本鬼子来此,我们做亡国奴呢?还是当刀下鬼?这是3岁的童子也料得到的。”
写下这番肺腑之言的,是年仅23岁的西安同仁医院副院长、外科医生罗锦文。国难当头,他毅然挺身而出——主动召集14名热血青年,共同组建起“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最前线。
从虔诚的基督徒到爱国的医者
1914年,罗锦文出生于陕西省洛南县三条岭蟒岭沟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罗铭臣曾跟随外国牧师学习西医,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后在当地开办“信义”诊疗所并行医。因父亲在离家较远的县城行医,幼年丧母的罗锦文便跟随开药铺的四叔长大,放牛、采药、帮工的艰苦生活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
后来,在父亲和外国牧师合办的福音堂小学,他接受了新式教育,并受洗成为基督徒,教名“马可”。每天清晨祷告,每周日礼拜,聆听《圣经》中“博爱”的教义,宗教信仰成为他青年时期的精神支柱。
随着年龄渐长,罗锦文先后就读于洛南县职业学校和洛南县初级中学。在那里,他不仅学习国文、历史、地理、代数等基础知识,还选修蚕科专业,掌握了养蚕、缫丝、培桑等技术。潜心学习期间,他渐渐怀抱起“实业救国”的理想,在与同学们聊天时,经常勉励同学们:“要学好专业知识,将来为国出力,振兴中华。”
然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惊醒了这个埋头苦读的青年。眼见日军残暴、政府无能,面对国家危亡的现实,罗锦文再也无法安心读书。1932年,他考入西安广仁医院附设高级护士学校,决心以医救国。
在广仁医院的4年,他成绩优异,外科技术超群,被同学们称为面冷心肠热的“罗公”。
然而,在这所外国教会办的医院里,中国学生被视为“苦力”,遭受着不公平待遇。1936年春,毕业前夕的罗锦文带头抗争,掀起学潮并最终获胜。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外国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利用宗教、文化实行对中国的侵略,比八国联军和日本法西斯的武装干涉更可怕。
经此事后,罗锦文义气凛凛,傲骨难屈,毅然离开广仁医院,入股西安同仁医院,任外科医生,管理该院中正街(今解放路)分诊所。
1936 年冬,西安事变爆发,以青年学生为主的西安各界抗日浪潮日益高涨。罗锦文经常与广仁医院、省立医院和培华职业学校的青年医护们聚在一起,讨论时局,抒发报国之志。
就在他四处奔走、宣传抗日救 国 思想的 同时,这位常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挂在嘴边的年轻医生,心中却藏着一份对家人难以言说的愧疚。1937年6月,罗锦文回洛南老家探亲,妻子盼着他过了生日再走,女儿抱着他的腿哭着不肯撒手。他望着女儿满是泪珠的脸蛋,一丝幽情隐隐掠过心头,但最终还是硬下心肠:“国难当头,还过什么生日?”那一幕,成了他与家人最后的温存——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奔赴前线的无悔抉择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呼声迅速传遍中华大地。当时,西安各大医院及火车站,早已被从山西中条山一线运回的伤病员挤满,空气中弥漫着焦灼与伤痛。罗锦文返回西安后即刻投身这片“特殊战场”,日夜不停地扎进救治工作,清创、缝合、照料伤员,白大褂上的血迹擦了又染,他却没有停下手中的动作。
看着不断送来的重伤员,罗锦文内心的焦灼愈发浓烈。他找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下文简称“八办”)的负责人,倾诉自己对国势的忧虑。这位负责人告诉他,当前抗日情绪迅猛高涨,每个青年知识分子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担负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担。这番话如明灯照亮前路,罗锦文眼前豁然开朗,一个更坚定的念头在心中扎根:要带着医术奔赴最前线,用手术刀守护抗日将士的生命。
从此,古城西安的大街小巷,经常能见到他奔波的身影。罗锦文利用行医积累的人脉,秘密串联同行业青年,号召大家组建医疗队,奔赴抗日前线。凭着一腔赤诚与坚定信念,他很快集结了 14 名志同道合的伙伴——其中有在校学生、医院学徒,也有军医院医生。他再次与八办取得联系,很快收到了朱德、彭德怀从山西前线发来的热情回应:“如不怨苦可前来,这是十二分的欢迎。”
出发前夕,罗锦文提笔向伯父伯母写下一封家书。这封后来在陕西省档案馆《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档案专题展中展出的信件,字里行间满是赤诚:“儿已同同学组织救护队,儿任正队长,事已就绪,不日可将队员招齐,以备出发前方。当这个困难的时候,无我无家,因是事实。假使日本鬼子来此,我们做亡国奴呢?还是当刀下鬼?这是3岁的童子也料得到的……儿已退出股东,共折一半,合洋一百六十元,七折八扣,吃亏不小,这也是儿自愿牺牲!只要社会利益,不惜个人……这次一切顺适,望二位大人不要挂念!”
“‘自愿牺牲’四个字,字字千钧,道出了他最坚定的抉择。”陕西省档案馆讲解员米小燕指着信中字句对记者说,“当时罗锦文变卖了自己在医院的全部股份,带着所有家产,组建了以家乡洛南籍青年为主的14人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在民族存亡的关头,罗锦文和这些年轻的白衣战士冲进战火,在硝烟中出生入死,为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付出值得永远铭记。”
生命在手术台上燃烧 1937 年 11 月初的一个深夜,西安火车站的一节“闷子”车厢里,队长罗锦文带领着这群平均年龄仅18岁的青年医护,承载着热血与勇气,悄然驶向战火纷飞的山西前线。
行至黄河岸边的潼关,罗锦文特意给家中挂了长途电话,向父亲报告行踪。电话那头,小弟罗长恩刚喊出“哥哥”便泣不成声,他强压下心中的不舍,轻声勉励:“在家要孝敬父母,好好读书,长大了为国出力。国不安宁,何以有家。”简单的叮嘱里,拳拳赤子之心溢于言表。
突破层层封锁,历经艰难跋涉,1937年11月12 日,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终于辗转抵达八路军总部卫生部驻地——山西省临汾县高公村。这支全国首个志愿奔赴前线的青年救护队,受到八路军方面的热烈欢迎。
“你们冲破敌人的层层阻拦和封锁,来到前线参加战地救护,这种精神令人十分钦佩。”时任八路军总部卫生部部长的姜齐贤握着罗锦文的手,高度赞扬了救护队员的爱国行动,并嘱咐大家好好休息。但救护队员参战心切,立即到附近的医院看望伤员,罗锦文更是立刻换上白大褂,拿起熟悉的手术刀,给曾留学日本的住院病人梁希哲做了切除痈疮手术。
随后,罗锦文带领队员来到山西省洪洞县万安镇八路军总部,左权副参谋长代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对他们前来战地表示热烈欢迎。左权在致辞中说:“你们不远千里、不畏艰苦,奔赴抗日前线……你们这种忧国忧民的行动,应受到人民的尊敬。你们是炎黄的好子孙、人民的好儿女,是全国青年的好榜样!”
不久,八路军总部卫生部对全体救护队员进行统一分配,罗锦文等8人被派往前方野战总医院工作,他担任外科手术室医师兼医疗学教官。1938年7月,为支援贺龙率领的一二〇师在晋西北与日军精锐部队的激烈战斗,罗锦文随野战医院院长曾育生调至该师卫生处,担任野战医院外科主任。
在战火纷飞、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下,他不分昼夜、不畏炮火,哪里有战斗,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兴县、岚县、五寨、岢岚……在晋西北这片被战火烧焦的土地上,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多次与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生并肩协作,共同投身于前线救护工作。
深知前线医护力量极度紧缺,罗锦文在写给后方队员的信中,总会急切地呼唤:“前线多么需要医护人员啊!盼你们早日学成,归队并肩作战!”
超负荷的工作,加之生活艰苦,罗锦文终于积劳成疾。1939年10 月12日,在岚县五里岗的手术台旁,25岁的罗锦文强撑着病体为伤员赶做手术,其间几次昏厥,醒来后继续工作。最后,终于昏倒在手术台边,经抢救无效,这位年轻医生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他守护的岗位上。
罗锦文牺牲后,三五八旅为他召开了庄重的追悼大会,八路军总部特意寄去二百元银圆抚恤其家属。时任洛南县县长郝兆先挥笔写下挽联:“效命国家万古不朽,献身民族百世流芳”,短短16字,道尽了对烈士的崇敬与哀思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南县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并在其父住地洛南县古城镇为烈士竖立石碑,以告慰先烈英灵。洛南县委原党史研究室干部卢必忠在《西北青年抗日前线救护队》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在反日本法西斯的侵华战争中,罗锦文曾与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一起,为救治八路军伤病员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以自己的青春年华,走完了由一个基督教徒到一名爱国主义战士的人生旅程,奉献出一颗中华儿女赤诚的心。”
如今,罗锦文烈士长眠于洛南县烈士陵园,园内青松傲立,翠柏挺拔,默默守护着这位以生命践行“无我无家”信念的医者。那封薄薄的家书,不仅是一个儿子对家人的告别,更是一个有志青年向祖国立下的誓言。穿越岁月,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颗为民族跳动着的赤诚之心,依然能听到那句跨越时空的叩问:“国不安宁,何以有家?”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陕西省档案馆、中共洛南县委党史县志办公室对本文亦有贡献